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渔具,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便于携带的两用鱼护。
背景技术
在钓鱼过程中,鱼护是存放钓鱼的工具,但是在垂钓过程中,垂钓者有时候垂钓大型鱼类,有时候也去垂钓小体型的鱼类,由于大型鱼需要供氧量高于小型鱼,所以需要专门准备大型鱼护和小型鱼护,才能保证垂钓的鱼类的鲜活,而这就大大增加了垂钓者携带垂钓装备的数量。现在鱼护都有专门的鱼护包携带,但是在垂钓过程中,容易导致垂钓包丢失,从而导致鱼护不便携带。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于携带的两用鱼护,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便于携带的两用鱼护,包括第一鱼护圈,所述第一鱼护圈一侧固定设有鱼护网,所述鱼护网远离所述第一鱼护圈的部位设有若干第二鱼护圈,所述鱼护网远离第二鱼护圈的一端设有第三鱼护圈,所述鱼护网分别包裹所述第一鱼护圈、第二鱼护圈和第三鱼护圈,所述第三鱼护圈内设护底,所述护底内设有第二鱼护,所述第二鱼护包括支座,所述支座均匀分布在所述护底的表面,所述支座内设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上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活动轴的一端设有半球形挡板,所述半球形挡板在所述支撑杆内部设有卡板,所述半球形挡板远离球形曲面的一侧设有U形弹片,所述U形弹片固定在所述支撑杆的内部,所述U形弹片在所述支撑杆内部的一侧设有挡柱,所述支撑杆侧面设有按钮,所述按钮贯穿支撑杆并且与所述U形弹片活动连接,所述护底的中部设有定位半球,所述定位半球侧面均匀分布球形定位槽,所述护底远离所述定位半球的一侧设有藏储室,所述藏储室内设有鱼护包,所述第一鱼护圈靠近第二鱼护圈的一侧设有圆形开口,所述圆形开口内球形定位槽,所述球形定位槽一侧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设有弧形固定杆和弹簧,所述弧形固定杆远离球形定位槽的一端固定设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槽的内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鱼护圈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鱼护圈和所述第三鱼护圈的直径,且第一鱼护圈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鱼护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半球形挡板的数量为两个,且所述半球形挡板对称设在所述支撑杆的端头。
进一步的,所述球形定位槽的位置与所述半球形挡板的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球形定位槽的数量为所述半球形挡板的数量的两倍。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靠近球形定位槽的一端为半球形端头,且每两个靠近的固定杆由半球形端头相互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护底的支撑能够旋转组成能够放在地面上的第二鱼护,使得整个鱼护结构简单便于使用,让垂钓者只携带一个鱼护就能随时垂钓大型鱼和小型鱼,保证了鱼鲜活的同时,大大的减少了垂钓者携带垂钓装备的数量,增加了垂钓的乐趣,通过护底下设置藏储室,让每一次把鱼护从鱼护包中拿出来的时候,鱼护包都能与鱼护放在一起,不用垂钓者专门存放鱼护包,减少了鱼护包丢失的机率,增加了鱼护的完整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于携带的两用鱼护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于携带的两用鱼护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于携带的两用鱼护第一鱼护圈的仰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于携带的两用鱼护第一鱼护圈的剖面图;
图7是图6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
1、第一鱼护圈;2、鱼护网;3、第二鱼护圈;4、第三鱼护圈;5、护底;6、第二鱼护;7、支座;8、活动轴;9、支撑杆;10、半球形挡板;11、卡板;12、U形弹片;13、挡柱;14、按钮;15、定位半球;16、球形定位槽;17、藏储室;18、鱼护包;19、圆形开口;20、弹簧;21、固定槽;22、弧形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携带的两用鱼护。
如图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便于携带的两用鱼护,包括第一鱼护圈1,所述第一鱼护圈1一侧固定设有鱼护网2,所述鱼护网2远离所述第一鱼护圈1的部位设有若干第二鱼护圈3,所述鱼护网2远离第二鱼护圈3的一端设有第三鱼护圈4,所述鱼护网2分别包裹所述第一鱼护圈1、第二鱼护圈3和第三鱼护圈4,所述第三鱼护圈4内设护底5,所述护底5内设有第二鱼护6,所述第二鱼护6包括支座7,所述支座7均匀分布在所述护底5的表面,所述支座内设有活动轴8,所述活动轴8上固定有支撑杆9,所述支撑杆9远离活动轴8的一端设有半球形挡板10,所述半球形挡板10在所述支撑杆9内部设有卡板11,所述半球形挡板10远离球形曲面的一侧设有U形弹片12,所述U形弹片12固定在所述支撑杆9的内部,所述U形弹片12在所述支撑杆9内部的一侧设有挡柱13,所述支撑杆9侧面设有按钮14,所述按钮14贯穿支撑杆9并且与所述U形弹片12活动连接,所述护底5的中部设有定位半球15,所述定位半球15侧面均匀分布球形定位槽16,所述护底5远离所述定位半球15的一侧设有藏储室17,所述藏储室17内设有鱼护包18,所述第一鱼护圈1靠近第二鱼护圈3的一侧设有圆形开口19,所述圆形开口19内球形定位槽16,所述球形定位槽16一侧设有固定槽21,所述固定槽21内设有弧形固定杆22和弹簧20,所述弧形固定杆22远离球形定位槽16的一端固定设有弹簧20,所述弹簧20远离所述弧形固定杆22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槽21的内壁。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能够通过设置护底5的支撑杆9能够旋转组成能够放在地面上的第二鱼护6,使得整个鱼护结构简单便于使用,让垂钓者只携带一个鱼护就能随时垂钓大型鱼和小型鱼,保证了鱼鲜活的同时,大大的减少了垂钓者携带垂钓装备的数量,增加了垂钓的乐趣,通过护底5下设置藏储室17,让每一次把鱼护从鱼护包18中拿出来的时候,鱼护包18都能与鱼护放在一起,不用垂钓者专门存放鱼护包18,减少了鱼护包18丢失的机率,增加了鱼护的完整性。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第一鱼护圈1来说,所述第一鱼护圈1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鱼护圈3和所述第三鱼护圈4的直径,且第一鱼护圈1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鱼护6的直径。采用该方案,使得第二鱼护6能够与第一鱼护圈1之间形成一个柱状的鱼护桶,方便垂钓者把垂钓上来的活鱼存放在鱼护桶。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半球形挡板10来说,所述半球形挡板10的数量为两个,且所述半球形挡板10对称设在所述支撑杆9的端头。采用该方案,使得半球形挡板10的位置能够确定,从而确定球形定位槽16的位置,减少了制作的难度,让结构变得简单。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球形定位槽16来说,所述球形定位槽16的位置与所述半球形挡板10的位置相对应。采用该方案,使得半球形挡板10能够在按钮14按下U形弹片12的时候缩进支撑杆9内部,然后插入球形定位槽16松开按钮14,按钮14在U形弹片12的带动下顶在支撑杆9的内壁,不仅操作简单,还增加了整个鱼护的稳定性。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弧形固定杆22来说,所述弧形固定杆22靠近球形定位槽16的一端为半球形端头,且每两个靠近的弧形固定杆22由半球形端头相互接触。采用该方案,使得在不使用第二鱼护6的时候,让第一鱼护圈1保持一个完整的圈,大大的增加了第一鱼护圈的受力程度,保证了第一鱼护圈1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护底5的支撑杆9能够旋转组成能够放在地面上的第二鱼护6,使得整个鱼护结构简单便于使用,让垂钓者只携带一个鱼护就能随时垂钓大型鱼和小型鱼,保证了鱼鲜活的同时,大大的减少了垂钓者携带垂钓装备的数量,增加了垂钓的乐趣,通过护底5下设置藏储室17,让每一次把鱼护从鱼护包18中拿出来的时候,鱼护包18都能与鱼护放在一起,不用垂钓者专门存放鱼护包18,减少了鱼护包18丢失的机率,增加了鱼护的完整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