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涉及水龙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安装的工业用水龙头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水龙头是水阀的通俗称谓,用来控制水流的大小开关,有节水的功效。水龙头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从老式铸铁工艺发展到电镀旋钮式的,又发展到不锈钢单温单控水龙头、不锈钢双温双控龙头、厨房半自动龙头。
现有的手龙头防护装置安装时大多都是通过很多螺栓进行安装,这样非常的麻烦,需要工作人员固定每一个螺栓,并且现在的手龙头防护装置可能还会影响水龙头的使用,从而造成给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不便,从而急需一种便于安装的工业用水龙头防护装置。
实用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提供了一种便于安装的工业用水龙头防护装置,解决了需要工作人员固定每一个螺栓,并且现在的手龙头防护装置可能还会影响水龙头的使用,从而造成给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不便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安装的工业用水龙头防护装置,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表面卡接有第一卡箍,所述第一卡箍的内表面套接有水龙头本体,所述水龙头本体的表面套接有第二卡箍,所述第二卡箍卡接在第二通孔的内表面,所述第二通孔开设在第二壳体的上表面。
所述第二壳体的下表面与第一壳体的上表面搭接,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左侧面分别开设有第四通孔和第三通孔,且水龙头本体位于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内,所述第二壳体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上表面卡接有螺纹装置,所述螺纹装置与螺纹筒螺纹连接,且螺纹筒卡接在第二连接块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右侧面与第一壳体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水龙头本体位于第六通孔内,且第六通孔开设在第一壳体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壳体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且第二固定块的上表面卡接有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位于第五通孔内,且第五通孔开设在第一固定块的上表面。
所述转动装置的上表面与第一固定块的下表面搭接,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左侧面与第一壳体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水龙头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关,所述水龙头本体的下表面设置有出水口,所述水龙头本体的上表面与第二壳体的下表面搭接。
优选的,所述螺纹装置包括第一把手,且第一把手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分别与螺纹帽和螺纹筒螺纹连接,且螺纹帽卡接在第一连接块的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转动装置包括第二把手,且第二把手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表面套接有轴承,且轴承卡接在第二固定块的上表面,所述转轴位于第五通孔内,且转轴的底端与卡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卡块的上表面与第一固定块的下表面搭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把手的形状设置为圆形,所述第二把手的形状设置为圆形。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一固定块的长度与第二固定块的长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块的长度与第二连接块的长度相同,所述卡块的形状设置为矩形,所述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均设置为C形,所述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的材质设置为塑料材料。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便于安装的工业用水龙头防护装置,通过第一把手、第二把手、螺纹柱、螺纹帽、螺纹筒、转轴、轴承、第一支撑块、第二支撑块和卡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当需要对本实用进行安装时,使得工作人员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对齐并接触,再使得工作人员拧动第二把手,使得第二把手通过第二支撑块带动转轴进行转动,使得转轴带动卡块进行转动,使得卡块与第一固定块相接触,再使得工作人员拧动第一把手,使得第一把手通过第一连接块带动螺纹柱进行转动,使得螺纹柱与螺纹帽发生螺纹运动,从而使得螺纹柱向下运动,从而使得螺纹柱螺纹连接在螺纹筒内,从而使得本实用固定,从而不仅不会影响工作人员使用水龙头本体,并且还方便了工作人员对本实用进行安装,从而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
2、该便于安装的工业用水龙头防护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使得第一卡箍和第二卡块将水龙头本体卡入,从而使得本实用更加稳固不易发生晃动。
3、该便于安装的工业用水龙头防护装置,通过设置转轴和轴承,使得转轴在轴承内转动时更加平稳,从而使得卡块通过转轴进行转动时更加平稳不易发生卡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螺纹装置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转动装置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壳体、2第一通孔、3第一卡箍、4水龙头本体、5第二通孔、6第二卡箍、7开关、8第二壳体、9第三通孔、10第四通孔、11第一连接块、12螺纹装置、121第一把手、122第一支撑块、123螺纹柱、124螺纹帽、13螺纹筒、14第二连接块、15第一固定块、16第五通孔、17转动装置、171第二把手、172第二支撑块、173转轴、174轴承、175卡块、18第二固定块、19第六通孔、20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安装的工业用水龙头防护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第一壳体1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2,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8的高度相同,第一固定块15的长度与第二固定块18的长度相同,第一通孔2的内表面卡接有第一卡箍3,通过设置第一卡箍3和第二卡箍6,使得第一卡箍3和第二卡块175将水龙头本体4卡入,从而使得本实用更加稳固不易发生晃动,第一卡箍3的内表面套接有水龙头本体4,水龙头本体4的表面套接有第二卡箍6,第二卡箍6卡接在第二通孔5的内表面,第二通孔5开设在第二壳体8的上表面。
第二壳体8的下表面与第一壳体1的上表面搭接,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8的左侧面分别开设有第四通孔10和第三通孔9,且水龙头本体4位于第三通孔9和第四通孔10内,第二壳体8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11,第一连接块11的上表面卡接有螺纹装置12,第一连接块11的长度与第二连接块14的长度相同,卡块175的形状设置为矩形,第一卡箍3和第二卡箍6均设置为C形,第一卡箍3和第二卡箍6的材质设置为塑料材料,螺纹装置12包括第一把手121,通过设置第一把手121和第二把手171,当需要对本实用进行安装时,使得工作人员将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8对齐并接触,再使得工作人员拧动第二把手171,使得第二把手171通过第二支撑块172带动转轴173进行转动,使得转轴173带动卡块175进行转动,使得卡块175与第一固定块15相接触,再使得工作人员拧动第一把手121,使得第一把手121通过第一连接块11带动螺纹柱123进行转动,使得螺纹柱123与螺纹帽124发生螺纹运动,从而使得螺纹柱123向下运动,从而使得螺纹柱123螺纹连接在螺纹筒13内,从而使得本实用固定,从而不仅不会影响工作人员使用水龙头本体4,并且还方便了工作人员对本实用进行安装,从而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第一把手121的形状设置为圆形,第二把手171的形状设置为圆形,且第一把手1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块122,第一支撑块1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螺纹柱123,螺纹柱123分别与螺纹帽124和螺纹筒13螺纹连接,且螺纹帽124卡接在第一连接块11的上表面,螺纹装置12与螺纹筒13螺纹连接,且螺纹筒13卡接在第二连接块14的上表面,第二连接块14的右侧面与第一壳体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水龙头本体4位于第六通孔19内,水龙头本体4位于螺纹柱123的后方,且第六通孔19开设在第一壳体1的下表面,第二壳体8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18,且第二固定块18的上表面卡接有转动装置17,转动装置17位于第五通孔16内,转动装置17包括第二把手171,且第二把手17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转轴173,转轴173的表面套接有轴承174,通过设置转轴173和轴承174,使得转轴173在轴承174内转动时更加平稳,从而使得卡块175通过转轴173进行转动时更加平稳不易发生卡顿,且轴承174卡接在第二固定块18的上表面,转轴173位于第五通孔16内,且转轴173的底端与卡块17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卡块175的上表面与第一固定块15的下表面搭接,通过设置卡块175,使得本实用的固定更加稳固,且第五通孔16开设在第一固定块15的上表面。
转动装置17的上表面与第一固定块15的下表面搭接,第一固定块15的左侧面与第一壳体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水龙头本体4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关7,通过设置开关7,使得工作人员更加方便的操作水龙头本体4进行工作,水龙头本体4的下表面设置有出水口20,水龙头本体4的上表面与第二壳体8的下表面搭接。
本实用的操作步骤为:
S1、当需要对本实用进行拆卸时,使得工作人员拧动第二把手171,使得第二把手171通过第二支撑块172带动转轴173进行转动,使得转轴173带动卡块175进行转动,使得卡块175与第一固定块15分离;
S2、再使得工作人员拧动第一把手121,使得第一把手121通过第一连接块11带动螺纹柱123进行转动,使得螺纹柱123与螺纹帽124发生螺纹运动,使得螺纹柱123移出螺纹筒13;
S3、当需要对本实用进行安装时,使得工作人员将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8对齐并接触,再使得工作人员拧动第二把手171,使得第二把手171通过第二支撑块172带动转轴173进行转动,使得转轴173带动卡块175进行转动,使得卡块175与第一固定块15相接触,再使得工作人员拧动第一把手121,使得第一把手121通过第一连接块11带动螺纹柱123进行转动,使得螺纹柱123与螺纹帽124发生螺纹运动,从而使得螺纹柱123向下运动,从而使得螺纹柱123螺纹连接在螺纹筒13内。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凡在本实用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