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路板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CB板储板上料机构。
背景技术
PCB基板材料业发展时,基板材料用的树脂、增强材料以及绝缘基板大量涌现,技术上得到初步的探索,这些都为印制电路板用最典型的基板材料覆铜板的问世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以金属箔蚀刻法(减成法)制造电路为主流的PCB制造技术,得到了最初的确立和发展,它为覆铜板在结构组成、特性条件的确定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的PCB在装配过程中,传统均用人工手动上料,虽然时效性较快,但往往因人工上料角度位置的差异,造成PCB电气回路及零件、锡道的破坏,影响生产质量和效率。
2、现有的PCB在装配后,没有专门的检验设备,均靠人工目测来识别,这种识别方法,实时缓慢,存在误差,不易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PCB板储板上料机构,具有自动上料和识别错误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PCB板储板上料机构,包括传送机、机械手和检测机,所述传送机包括固定框、传送带、传送电机、固定架和支撑架,所述固定框的底部固定有所述支撑架,且所述固定架固定在所述固定框的两侧,所述传送带固定在所述传送电机的输出端,且所述传送带固定在所述固定框的内壁上,所述机械手包括底座、固定板、转轴A、活动杆A、转轴B和活动杆B,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底座的顶部,所述活动杆A通过所述转轴A与所述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杆B通过所述转轴B固定在所述活动杆A远离所述转轴A的一端,且所述活动杆B通过所述转轴B与所述活动杆A转动连接,所述检测机包括控制器、摄像机、防护盖和电源线,所述控制器和所述摄像机均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防护盖铰接在所述控制器的外壁上,所述摄像机通过所述电源线与所述控制器固定连接,所述传送机、所述机械手和所述检测机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机械手与所述检测机信号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固定螺栓固定在所述底座的顶部,且所述底座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螺栓相配合的螺纹槽。
优选的,所述机械手还包括有夹紧气缸,所述夹紧气缸固定在所述活动杆B远离所述转轴B的一端,所述夹紧气缸与外部空压机通过管道密封连接。
优选的,所述夹紧气缸上设有夹爪和橡胶垫,所述夹爪固定在所述夹紧气缸的输出端,所述橡胶垫固定在所述夹爪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上设有显示屏、操作笔和笔筒,所述显示屏嵌设在所述控制器外壁上,所述笔筒位于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操作笔与所述笔筒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防护盖上设有转轴C,所述防护盖通过所述转轴C铰接在所述控制器的外壁。
优选的,所述摄像机上设有摄像头,所述摄像头嵌设在所述摄像机的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传送机和机械手,传送带固定在传送电机的输出端,且传送带固定在固定框的内壁上,固定板固定在底座的顶部,活动杆A通过转轴A与固定板转动连接,活动杆B通过转轴B固定在活动杆A远离转轴A的一端,且活动杆B通过转轴B与活动杆A转动连接,通过传送带运送物料,再由机械手将PCB板夹起进行上料,节省了劳动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力,避免人工上料的误差,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2、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检测机,控制器和摄像机均固定在固定架上,防护盖铰接在控制器的外壁上,摄像机通过电源线与控制器固定连接,通过摄像机对生产好的产品进行拍照识别,通过控制器进行查看,自动识别,减少了不合格产品,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为工厂提高收益。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上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传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传送机;11、固定框;12、传送带;13、传送电机;14、固定架;15、支撑架;2、机械手;21、底座;211、螺纹槽;22、固定板;221、固定螺栓;23、转轴A;24、活动杆A;25、转轴B;26、活动杆B;27、夹紧气缸;271、夹爪;272、橡胶垫;3、检测机;31、控制器;311、显示屏;312、操作笔;313、笔筒;32、摄像机;321、摄像头;33、防护盖;331、转轴C;34、电源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PCB板储板上料机构,包括传送机1、机械手2和检测机3,传送机1包括固定框11、传送带12、传送电机13、固定架14和支撑架15,固定框11的底部固定有支撑架15,且固定架14固定在固定框11的两侧,传送带12固定在传送电机13的输出端,且传送带12固定在固定框11的内壁上,机械手2包括底座21、固定板22、转轴A23、活动杆A24、转轴B25和活动杆B26,固定板22固定在底座21的顶部,活动杆A24通过转轴A23与固定板22转动连接,活动杆B26通过转轴B25固定在活动杆A24远离转轴A23的一端,且活动杆B26通过转轴B25与活动杆A24转动连接,检测机3包括控制器31、摄像机32、防护盖33和电源线34,控制器31和摄像机32均固定在固定架14上,防护盖33铰接在控制器31的外壁上,摄像机32通过电源线34与控制器31固定连接,传送机1、机械手2和检测机3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机械手2与检测机3信号连接。
本实施例中:传送带12通过传送电机13运转进行物料运输,夹爪271固定在夹紧气缸27的输出端,橡胶垫272固定在夹爪271的内侧,夹爪271在进行夹放时,通过橡胶垫272进行缓冲,避免PCB板的损坏,同时利于夹爪271的维护保养,传送电机13的型号的为Y2-90S-2,夹紧气缸27的型号为SC60-25。
本实施方案中:固定框11的底部固定有支撑架15,且固定架14固定在固定框11的两侧,固定在地面使用,传送带12固定在传送电机13的输出端,且传送带12固定在固定框11的内壁上,固定板22固定在底座21的顶部,活动杆A24通过转轴A23与固定板22转动连接,活动杆B26通过转轴B25固定在活动杆A24远离转轴A23的一端,且活动杆B26通过转轴B25与活动杆A24转动连接,通过传送带12运送物料,再由机械手2将PCB板夹起进行上料,节省了劳动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力,避免人工上料的误差,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控制器31和摄像机32均固定在固定架14上,防护盖33铰接在控制器31的外壁上,摄像机32通过电源线34与控制器31固定连接,通过摄像机32对生产好的产品进行拍照识别,通过控制器31进行查看,自动识别,减少了不合格产品,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为工厂提高收益。
具体的,固定板22上设有固定螺栓221,固定板22通过固定螺栓221固定在底座21的顶部,且底座21上开设有与固定螺栓221相配合的螺纹槽211;通过固定螺栓221和螺纹槽211的配合,将固定板22与底座21固定在一起,使机械手2更加稳定的进行上料。
具体的,机械手2还包括有夹紧气缸27,夹紧气缸27固定在活动杆B26远离转轴B25的一端,夹紧气缸27与外部空压机通过管道密封连接;通过夹紧气缸27工作进行PCB板的夹放,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具体的,夹紧气缸27上设有夹爪271和橡胶垫272,夹爪271固定在夹紧气缸27的输出端,橡胶垫272固定在夹爪271的内侧;夹爪271在进行夹放时,通过橡胶垫272进行缓冲,避免PCB板的损坏,同时利于夹爪271的维护保养。
具体的,控制器31上设有显示屏311、操作笔312和笔筒313,显示屏311嵌设在控制器31外壁上,笔筒313位于显示屏311的一侧,操作笔312与笔筒313相配合;通过显示屏311对产品进行观察,由操作笔312对显示屏311操作,控制整个设备,由笔筒313进行操作笔312的放置,操作简单,使用便捷。
具体的,防护盖33上设有转轴C331,防护盖33通过转轴C331铰接在控制器31的外壁;通过防护盖33与控制器31的铰接对显示屏311进行保护,避免损坏。
具体的,摄像机32上设有摄像头321,摄像头321嵌设在摄像机32的底部;通过摄像头321对产品进行拍照,便于产品的识别。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设备通电通气后开始生产,通过传送带12运送物料,再由机械手2上方的夹爪271对PCB板夹起进行上料,节省了劳动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力,避免人工上料的误差,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通过橡胶垫272进行缓冲,避免PCB板的损坏,同时利于夹爪271的维护保养,由于控制器31和摄像机32均固定在固定架14上,防护盖33铰接在控制器31的外壁上,摄像机32通过电源线34与控制器31固定连接,通过摄像机32对生产好的产品进行拍照识别,通过控制器31上的显示屏311对产品进行观察,由操作笔312对显示屏311操作,控制整个设备,由笔筒313进行操作笔312的放置,操作简单,使用便捷,进行自动识别,减少了不合格产品,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为工厂提高收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