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油浸式变压器。
背景技术
变压器(Transformer)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主要构件是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铁芯(磁芯),主要功能有:电压变换、电流变换、阻抗变换、隔离、稳压(磁饱和变压器)等,按用途可以分为:电力变压器和特殊变压器(电炉变、整流变、工频试验变压器、调压器、矿用变、音频变压器、中频变压器、高频变压器、冲击变压器、仪用变压器、电子变压器、电抗器、互感器等)。电路符号常用T当作编号的开头.例:T01,T201等,油浸式变压器由于生产成本低,稳定性较好,在市场中应用较广,然而现有的油浸式变压器在长时间使用后,油浸式变压器内的绝缘油长时间静止不动极易发生沉降,这样造成上层的绝缘油密度较小,底层的绝缘油的密度较大,使得油浸式变压器散热不均匀,这就导致油浸式变压器的局部温度过高,极易发生火灾,导致油浸式变压器烧毁,不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浸式变压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端四角通过螺栓对称锁紧有底座,所述壳体的内腔顶端左侧螺接有注油盖,所述壳体的内腔右侧底端螺接有排油管,所述壳体的内腔顶端沿左右方向通过轴承轴接有蜗杆,所述蜗杆的外壁左右两侧对称过盈配合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壳体的顶端中心位置通过螺钉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圆杆,所述圆杆的底端延伸进壳体的内腔且焊接有与蜗杆的外壁中心位置啮合相连的蜗轮,所述壳体的内腔底端左右两侧通过轴承对称轴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顶端焊接有与第一锥形齿轮啮合相连的第二锥形齿轮,所述螺杆的外壁底端螺纹连接有矩形块,两个所述矩形块的内侧表面开设有的滑槽的内腔均内嵌有圆板,两个所述圆板的内侧之间焊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外壁从左至右均焊接有叶片,所述连接杆的外壁中心位置过盈配合有齿轮,所述齿轮的外壁啮合相连有齿板,且齿板的底端与壳体的底端内壁相焊接。
优选的,所述圆板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圆板相对连接杆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圆板和连接杆之间组成的形状呈“T”字形。
优选的,所述叶片间隙排列在连接杆的外壁,且相邻叶片之间的间距为10cm。
优选的,所述齿轮与齿板的内腔后侧表面上的齿孔相咬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油浸式变压器,通过电机正常启动后通过圆杆促使蜗轮旋转,通过蜗轮促使蜗杆带动第一锥形齿轮旋转,通过第一锥形齿轮促使第二锥形齿轮带动螺杆旋转,通过螺杆促使矩形块带动圆板、连接杆和齿轮向上移动,通过齿轮促使连接杆和叶片通过圆板旋转,矩形块带动连接杆和叶片向上移动的同时,通过齿轮促使连接杆和叶片自转,方便对壳体内腔的绝缘油进行上下搅拌,避免绝缘油在长时间使用后发生沉淀,该装置可有效的对变压器内的绝缘油进行上下搅拌,避免绝缘油在长时间使用后发生沉淀,导致绝缘油上下密度不均匀,提高了油浸式变压器散热的效果,避免绝缘油上下密度不均匀,在进行散热时导致局部温度过高,发生火灾,降低发生危险的几率,更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齿板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矩形块俯视图。
图中:1、壳体,2、底座,3、注油盖,4、排油管,5、蜗杆,6、第一锥形齿轮,7、电机,8、圆杆,9、蜗轮,10、螺杆,11、第二锥形齿轮,12、矩形块,13、圆板,14、连接杆,15、叶片,16、齿轮,17、齿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油浸式变压器,包括壳体1,壳体1的底端四角通过螺栓对称锁紧有底座2,壳体1的内腔顶端左侧螺接有注油盖3,壳体1的内腔右侧底端螺接有排油管4,壳体1的内腔顶端沿左右方向通过轴承轴接有蜗杆5,蜗杆5的外壁左右两侧对称过盈配合有第一锥形齿轮6,壳体1的顶端中心位置通过螺钉连接有电机7,电机7为正反转电机,型号为Y2-90L-4极,电机7的输出端设置有圆杆8,圆杆8的底端延伸进壳体1的内腔且焊接有与蜗杆5的外壁中心位置啮合相连的蜗轮9,通过电机7正常启动后通过圆杆8促使蜗轮9旋转,通过蜗轮9促使蜗杆5带动第一锥形齿轮6旋转,通过第一锥形齿轮6促使第二锥形齿轮11带动螺杆10旋转,通过螺杆10与矩形块12螺纹连接的关系,促使矩形块12和圆板13带动连接杆14和叶片15向上移动,方便对壳体1内腔的绝缘油进行上下搅拌,壳体1的内腔底端左右两侧通过轴承对称轴接有螺杆10,通过当螺杆10旋转时,通过螺杆10与矩形块12螺纹连接的关系,促使矩形块12带动圆板13、连接杆14和齿轮16向上移动,通过齿轮16与齿板17啮合相连的关系,促使齿轮16带动连接杆14、叶片15和圆板13旋转,通过圆板13对连接杆14起到连接和限位作用,使其连接杆14带动叶片15可以通过圆板13自转,螺杆10的顶端焊接有与第一锥形齿轮6啮合相连的第二锥形齿轮11,螺杆10的外壁底端螺纹连接有矩形块12,两个矩形块12的内侧表面开设有的滑槽的内腔均内嵌有圆板13,两个圆板13的内侧之间焊接有连接杆14,通过电机7正常启动后通过圆杆8促使蜗轮9旋转,通过蜗轮9促使蜗杆5带动第一锥形齿轮6旋转,通过第一锥形齿轮6促使第二锥形齿轮11带动螺杆10旋转,通过螺杆10促使矩形块12带动圆板13、连接杆14和齿轮16向上移动,通过齿轮16促使连接杆14和叶片15通过圆板13旋转,矩形块12带动连接杆14和叶片15向上移动的同时,通过齿轮16促使连接杆14和叶片15自转,方便对壳体1内腔的绝缘油进行上下搅拌,避免绝缘油在长时间使用后发生沉淀,连接杆14的外壁从左至右均焊接有叶片15,连接杆14的外壁中心位置过盈配合有齿轮16,齿轮16的外壁啮合相连有齿板17,通过当矩形块12带动连接杆14、叶片15和齿轮16上下移动时,通过齿轮16与齿板17啮合相连的关系,促使齿轮16带动连接杆14和叶片15通过圆板13自转,提高了对壳体1内腔的绝缘油搅拌的速率,避免绝缘油在长时间使用后发生沉淀,导致绝缘油上下密度不均匀,且齿板17的底端与壳体1的底端内壁相焊接。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圆板1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圆板13相对连接杆14对称设置,通过电机7正常启动后通过圆杆8促使蜗轮9旋转,通过蜗轮9促使蜗杆5带动第一锥形齿轮6旋转,通过第一锥形齿轮6促使第二锥形齿轮11带动螺杆10旋转,通过螺杆10与矩形块12螺纹连接的关系,促使矩形块12和圆板13带动连接杆14和叶片15向上移动,方便对壳体1内腔的绝缘油进行上下搅拌。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圆板13和连接杆14之间组成的形状呈“T”字形,通过当螺杆10旋转时,通过螺杆10与矩形块12螺纹连接的关系,促使矩形块12带动圆板13、连接杆14和齿轮16向上移动,通过齿轮16与齿板17啮合相连的关系,促使齿轮16带动连接杆14、叶片15和圆板13旋转,通过圆板13对连接杆14起到连接和限位作用,使其连接杆14带动叶片15可以通过圆板13自转。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叶片15间隙排列在连接杆14的外壁,且相邻叶片15之间的间距为10cm,通过电机7正常启动后通过圆杆8促使蜗轮9旋转,通过蜗轮9促使蜗杆5带动第一锥形齿轮6旋转,通过第一锥形齿轮6促使第二锥形齿轮11带动螺杆10旋转,通过螺杆10促使矩形块12带动圆板13、连接杆14和齿轮16向上移动,通过齿轮16促使连接杆14和叶片15通过圆板13旋转,矩形块12带动连接杆14和叶片15向上移动的同时,通过齿轮16促使连接杆14和叶片15自转,方便对壳体1内腔的绝缘油进行上下搅拌,避免绝缘油在长时间使用后发生沉淀。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齿轮16与齿板17的内腔后侧表面上的齿孔相咬合,通过当矩形块12带动连接杆14、叶片15和齿轮16上下移动时,通过齿轮16与齿板17啮合相连的关系,促使齿轮16带动连接杆14和叶片15通过圆板13自转,提高了对壳体1内腔的绝缘油搅拌的速率,避免绝缘油在长时间使用后发生沉淀,导致绝缘油上下密度不均匀。
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具体工作如下。
使用时,使用者将注油盖3旋开,将绝缘油注入进壳体1的内腔,绝缘油注入进壳体1内腔的九成即可,将注油盖3旋上,待绝缘油使用一段时间发生沉淀后,接通电机7的电源,电机7正常启动后通过圆杆8促使蜗轮9旋转,通过蜗轮9与蜗杆5啮合相连的关系,促使蜗杆5带动第一锥形齿轮6旋转,通过第一锥形齿轮6与第二锥形齿轮11啮合相连的关系,促使第二锥形齿轮11带动螺杆10旋转,通过螺杆10与矩形块12螺纹连接的关系,促使矩形块12带动圆板13、连接杆14和齿轮16向上移动,通过齿轮16与齿板17啮合相连的关系,促使齿轮16带动连接杆14和叶片15通过圆板13旋转,矩形块12带动连接杆14和叶片15向上移动的同时,通过齿轮16促使连接杆14和叶片15自转,当矩形块12带动连接杆14、叶片15和齿轮16运动至螺杆10的顶端后,反转启动电机7,促使蜗杆5带动第一锥形齿轮6反向旋转,通过第二锥形齿轮11促使螺杆10反向旋转,矩形块12带动连接杆14、叶片15和齿轮16反向旋转并向下移动,从而将壳体1内腔的绝缘油进行上下搅拌,使其壳体1内腔的绝缘油密度均匀,该装置结构简单,操控使用方便,避免绝缘油上下密度不均匀,在进行散热时导致局部温度过高,发生火灾,更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