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属于供水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化纤生产车间智能化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化纤,即化学纤维是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制备纺丝原液、纺丝和后处理等工序制得的具有纺织性能的纤维,纤维的长短、粗细、白度、光泽等性质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加以调节。并分别具有耐光、耐磨、易洗易干、不霉烂、不被虫蛀等优点。广泛用于制造衣着织物、滤布、运输带、水龙带、绳索、渔网、电绝缘线、医疗缝线、轮胎帘子布和降落伞等。一般可将高分子化合物制成溶液或熔体,从喷丝头细孔中压出,再经凝固而成纤维。产品可以是连绵不断的长丝、截成一定长度的短纤维或未经切断的丝束等。目前化纤生产车间的供水系统的进端一般直接连接至自来水管路,因此存在着水源单一,车间生产和厂区生活用水费用较高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化纤生产车间智能化供水系统投入使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化纤生产车间智能化供水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化纤生产车间的供水系统的进端一般直接连接至自来水管路,因此存在着水源单一,车间生产和厂区生活用水费用较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化纤生产车间智能化供水系统,包括自来水管路、地下水井和污水处理蓄水池,所述自来水管路和地下水井均通过水管连接有生活用水中转水池、生产用水中转水池和消防用水设备,所述自来水管路与生活用水中转水池、生产用水中转水池和消防用水设备之间的水管上分别串联有第二电动阀门和输入流量计,所述地下水井与生活用水中转水池、生产用水中转水池和消防用水设备之间的水管上均串联有第一水泵,所述地下水井与生活用水中转水池和生产用水中转水池之间的水管上均串联有输入流量计,所述污水处理蓄水池与生产用水中转水池和消防用水设备之间的水管上均串联有第一水泵,所述污水处理蓄水池与生产用水中转水池的水管上串联有输入流量计,所述生活用水中转水池和生产用水中转水池通过水管连接有生活用水锅炉和生产用水锅炉,所述生活用水锅炉通过水管连接有生活用水设备,所述生产用水锅炉通过水管连接有生产用水设备,所述生活用水锅炉与生活用水设备之间的水管上和生产用水锅炉与生产用水设备之间的水管上均串联有输出流量计,所述生活用水中转水池和生活用水设备之间通过水管连接,所述生产用水中转水池与生产用水设备之间通过水管连接,所述生活用水设备和生产用水设备的污水排出端通过水管均连接有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输出端通过水管与污水处理蓄水池连接,所述地下水井内安装有水位传感器,所述地下水井通过水管连接有太阳能热水器组,所述地下水井与太阳能热水器组之间的水管上串联有第二水泵和第二输入流量计,所述自来水管路与太阳能热水器组之间通过水管连接,且自来水管路与太阳能热水器组之间的水管上串联有电动阀门和第二输入流量计,所述太阳能热水器组的输出端通过水管分别与生活用水设备和生产用水设备通过水管连接,且太阳能热水器组与生活用水设备和生产用水设备之间的水管上均串联有第二输出流量计,所述水位传感器、输入流量计、第二输入流量计、输出流量计和第二输出流量计均电性输出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电动阀门和第二电动阀门电性输出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电性输出连接有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为蜂鸣器或报警指示灯。
优选的,所述太阳能热水器组为多组相互并联的太阳能热水器组成,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由厂区生活用水污水处理系统和厂区工业用水污水处理系统组成。
优选的,所述水位传感器、输入流量计、第二输入流量计、输出流量计、第二输出流量计、控制器、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电动阀门、第二电动阀门和报警装置均由厂区电网供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地下水井内安装水位传感器,使得水位传感器可以实时感应地下水井的水位高度,当地下水井的水位高度未超出水位警戒线时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打开,从而优先使用地下水井的井水,节省自来水的使用量,从而避免了目前化纤生产车间的供水系统的进端一般直接连接至自来水管路,因此存在着水源单一,车间生产和厂区生活用水费用较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器连接示意图。
图中:1自来水管路、11电动阀门、12第二电动阀门、2地下水井、21水位传感器、22第二水泵、3污水处理蓄水池、31第一水泵、4太阳能热水器组、41第二输入流量计、42第二输出流量计、43输入流量计、44输出流量计、5生活用水中转水池、51生产用水中转水池、52消防用水设备、6控制器、7报警装置、8生活用水锅炉、81生产用水锅炉、9生活用水设备、91生产用水设备、10污水处理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化纤生产车间智能化供水系统,包括自来水管路1、地下水井2和污水处理蓄水池3,所述自来水管路1和地下水井2均通过水管连接有生活用水中转水池5、生产用水中转水池51和消防用水设备52,所述自来水管路1与生活用水中转水池5、生产用水中转水池51和消防用水设备52之间的水管上分别串联有第二电动阀门12和输入流量计43,所述地下水井2与生活用水中转水池5、生产用水中转水池51和消防用水设备52之间的水管上分别串联有第一水泵31和输入流量计43,所述污水处理蓄水池3与生产用水中转水池51和消防用水设备52之间的水管上串联有第一水泵31和输入流量计43,所述生活用水中转水池5和生产用水中转水池51通过水管连接有生活用水锅炉8和生产用水锅炉81,所述生活用水锅炉8通过水管连接有生活用水设备9,所述生产用水锅炉81通过水管连接有生产用水设备91,所述生活用水锅炉8与生活用水设备9之间的水管上和生产用水锅炉81与生产用水设备91之间的水管上均串联有输出流量计44,所述生活用水中转水池5和生活用水设备9之间通过水管连接,所述生产用水中转水池51与生产用水设备91之间通过水管连接,所述生活用水设备9和生产用水设备91的污水排出端通过水管均连接有污水处理系统10,所述污水处理系统10的输出端通过水管与污水处理蓄水池3连接,所述地下水井2内安装有水位传感器21,所述地下水井2通过水管连接有太阳能热水器组4,所述地下水井2与太阳能热水器组4之间的水管上串联有第二水泵22和第二输入流量计41,所述自来水管路1与太阳能热水器组4之间通过水管连接,且自来水管路1与太阳能热水器组4之间的水管上串联有电动阀门11和第二输入流量计41,所述太阳能热水器组4的输出端通过水管分别与生活用水设备9和生产用水设备91通过水管连接,且太阳能热水器组4与生活用水设备9和生产用水设备91之间的水管上均串联有第二输出流量计42,所述水位传感器21、输入流量计43、第二输入流量计41、输出流量计44和第二输出流量计42均电性输出连接有控制器6,所述控制器6与第一水泵31、第二水泵22、电动阀门11和第二电动阀门12电性输出连接。
其中,所述控制器6电性输出连接有报警装置7,所述报警装置7为蜂鸣器或报警指示灯,使得发生管路泄漏时可以及时发出报警,提醒检修人员对管路进行检修,所述太阳能热水器组4为多组相互并联的太阳能热水器组成,所述控制器6为PLC控制器,所述污水处理系统10由厂区生活用水污水处理系统和厂区工业用水污水处理系统组成,从而为厂区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进行处理再利用,所述水位传感器21、输入流量计43、第二输入流量计41、输出流量计44、第二输出流量计42、控制器6第一水泵31、第二水泵22、电动阀门11、第二电动阀门12和报警装置7均由厂区电网供电,便于为用电设备提供电力支持。
工作原理:在生产车间的生产用水设备91和生活用水设备9需要用水时,水位传感器21可以实时感应地下水井2的水位高度,当水位高度未到达警戒水位时,控制器6可以控制第一水泵31和第二水泵22打开,从而将地下水井2的水分别抽取至生活用水中转水池5、生产用水中转水池51和太阳能热水器组4处,从而为生活用水设备9和生产用水设备91提供水源,当地下水井2内的水位高度低于警戒水位时,控制器控制第一水泵31和第二水泵22关闭,电动阀门11和第二电动阀门12打开,从而将自来水管路1中的自来水排至生活用水中转池5、生产用水中转水池51和太阳能热水器组4处,从而为生产用水设备91和生活用水设备9提供水源,通过在地下水井2内安装水位传感器21,使得水位传感器21可以实时感应地下水井2的水位高度,当地下水井2的水位高度未超出水位警戒线时控制器6可以控制第一水泵31和第二水泵22打开,从而优先使用地下水井2的井水,节省的自来水的使用量,从而避免了目前化纤生产车间的供水系统的进端一般直接连接至自来水管路1,因此存在着水源单一,车间生产和厂区生活用水费用较高的问题,同时生活用水设备9和生产设备产生91的污水经污水处理系统10处理后排入污水处理蓄水池3,可以为消防用水设备52和生产用水设备91提供水源,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控制器6可以根据输入流量计43和第二输入流量计41所测量的水流量与输出流量计44和第二输出流量计42所测量的水流量进行对比,当两组水流量数据不同时即为供水管路出现泄漏,接着控制器6控制报警装置7发出报警,从而提醒对供水管路进行检修。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