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装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抗菌防滑地板革。
背景技术
地板革属于塑料制品,是现代居室装饰不可或缺的地面材料之一。地板革一般用作铺地材料,被成为“软地板”,普通地板革的底层和地面之间缺乏足够的摩擦力,铺设到地面后很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褶皱或移位,严重影响外观效果并容易在褶皱出现裂纹。此外,基于地板革的材质特性,不具备吸湿透气性能,当铺设的地面有潮气时,潮气会在地板革的底面聚集,久之在地板革的底面形成霉斑,这些霉斑会给室内空气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地板革的表面较为光滑,在遇到水时容易打滑。
实用新型内容
(一)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菌防滑地板革,通过结构与功能性的改进,以解决不易固定、不具备防潮抗菌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防滑地板革中,具体包括:一种抗菌防滑地板革,一种抗菌防滑地板革,包括主体、印刷层、防磨层、PVC基层、发泡层和底层,印刷层、防磨层、PVC基层、发泡层和底层均从上至下依次固定设置在主体的内部,防磨层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受力球,PVC基层的表面固定开设有排湿槽,底层的底端固定设置有固定盘,主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滑颗粒。
进一步,受力球设置有若干个,且依次设置在排湿槽的交叉点,受力球设置为半圆橡胶空心球,且与排湿槽相通。
进一步,排湿槽设置为相互交叉设置的内凹条形槽,且两端贯穿主体的边缘。
进一步,固定盘设置有若干个,且固定盘设置为内凹的橡胶套,底端边缘突出主体的底端表面。
进一步,防滑颗粒在主体的表面均匀嵌入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菌防滑地板革,通过设置受力球和排湿槽,相互配合,使得主体的内部保持通风的同时达到防潮抗菌的效果。
其次,固定盘和防滑颗粒的设置使得地板革在使用时不易移位,即使在表面遇到水的时候也不会轻易打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体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排湿槽结构平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滑颗粒分布结构平面图。
在图1至图4,部件名称或线条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主体-1,印刷层-2,防磨层-3,PVC基层-4,受力球-5,排湿槽-6,发泡层-7,底层-8,固定盘-9,防滑颗粒-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考图1至图4;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抗菌防滑地板革,包括:主体1、印刷层2、防磨层3、PVC基层4、发泡层7和底层8,印刷层2、防磨层3、PVC基层4、发泡层7和底层8均从上至下依次固定设置在主体1的内部,防磨层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受力球5,PVC基层4的表面固定开设有排湿槽6,底层8的底端固定设置有固定盘9,主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滑颗粒10。
其中,受力球5设置有若干个,且依次设置在排湿槽6的交叉点,受力球5设置为半圆橡胶空心球,且与排湿槽6相通,在主体1收到压力的时候,空心的受力球5收到外部的压力进行收缩,使排湿槽6中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从而达到防潮抗菌的效果。
其中,排湿槽6设置为相互交叉设置的内凹条形槽,且两端贯穿主体1的边缘,在受力球5收到挤压收缩的时候,,通过贯穿主体1边缘的排湿槽6从而达到使主体1内部空气流通,从而达到防潮抗菌的效果。
其中,固定盘9设置有若干个,且固定盘9设置为内凹的橡胶套,底端边缘突出主体1的底端表面,通过内凹固定盘9达到对主体1与地面进行固定的效果。
其中,防滑颗粒10在主体1的表面均匀嵌入连接。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人员使用地板革的时候,使主体1底端的固定盘9接触到地面,向下施加压力,使固定盘9受到挤压,使主体1和地面固定,在日常使用中,主体1收到压力时,受力球6同时收到压力,将其中的空气排出,加快排湿槽5中的空气流动速度,使得主体1内部保持干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