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拼接式多极断路器,属于低压电气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多极断路器作为电网的保护元件,其功能是当电路中出现短路电流或者过载电流时,能够及时切断回路以保证回路中的电器不受损坏,当断路器分断时,会在动、静触头之间产生电弧,由于电弧能量较大,因而电弧不能在动静触头之间停留较长的时间。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710888214.0的一种拼接式多极断路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第二极单元,第一极单元包括第一静触头、第一动触头及第一灭弧装置,第一灭弧装置包括数枚第一栅片,数枚第一栅片以间隔状态层叠设置,第二极单元包括第二静触头、第二动触头及第二灭弧装置,但是该现有技术对于在接线电路时,需要将断路器进行固定并可能同时需要多个断路器进行不同线路安装固定在一起时相对繁琐,工作时可能发生滑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拼接式多极断路器,以解决现有技术对于在接线电路时,需要将断路器进行固定并可能同时需要多个断路器进行不同线路安装固定在一起时相对繁琐,工作时可能发生滑落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拼接式多极断路器,其结构包括电路线、多极接线口、告警触点、绝缘橡胶套、操作开关、壳体、便捷拆装固定装置,所述电路线外侧与多极接线口内侧相贴合,所述多极接线口与壳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告警触点嵌入安装于壳体内,所述绝缘橡胶套下端与操作开关上端相焊接,所述操作开关下端与壳体上端相连接,所述便捷拆装固定装置上端与壳体下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便捷拆装固定装置由固定装置、螺丝孔、固定挡板、固定螺丝、支撑板、螺栓、固定板、矩形底板组成,所述固定装置下端与矩形底板上端相连接,所述螺丝孔与矩形底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固定挡板下端与矩形底板上端相连接,所述固定螺丝与固定挡板上螺纹相连接,所述支撑板上端与矩形底板下端相焊接,所述固定板上贯穿有螺栓,所述固定装置由支架体、螺丝、卡紧装置组成,所述支架体上贯穿有螺丝,所述卡紧装置上端与支架体下端相贴合,所述卡紧装置由滚轮、转轴、被动齿轮、保护外壳、按压块、弹簧、限位支块、挡板、啮合条板、主动齿轮、啮合卡块组成,所述滚轮左端与保护外壳右端相贴合,所述转轴与被动齿轮处于同一轴线,所述被动齿轮与啮合卡块相啮合,所述按压块与啮合条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弹簧上端与挡板下端相焊接,所述限位支块内侧与弹簧外侧相贴合,所述啮合条板与主动齿轮相啮合,所述主动齿轮轴心与被动齿轮轴心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线嵌入安装于壳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外侧与固定挡板内侧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螺丝由铁制成,具有较好的硬度。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体由不锈钢制成,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拼接式多极断路器,结构上断路器通过多极接线口进行线路连接,断路器需要固定安装在不同地方来实现电路的运作,同时可能需要多个断路器进行拼接固定在同一地方,进行连通使用,这时利用螺栓将便捷拆装固定装置固定在线路需要的地方,便捷拆装固定装置利用螺丝与矩形底板的螺丝孔进行连接固定,根据需要安装上不同数量的支架体,这时按压断路器上的按压块,使得啮合条板向上移动,利用挡板拉伸弹簧,限位支块稳定弹簧位置,根据与主动齿轮啮合关系使得主动齿轮利用转轴逆时针旋转,与之同一轴线固定相连的被动齿轮同时逆时针旋转,带动与被动齿轮相啮合的啮合卡块利用两侧滚轮辅助贴合保护外壳转动向下移动,将断路器安装到支架体上,将支架体前后端卡入断路器下端,松开按压块,弹簧形变后恢复,啮合卡块向上移动,卡进支架体下端,将断路器进行安装固定,这时利用螺丝将固定挡板固定在断路器两侧,加强断路器安装的稳定性,在连接电路时,随时拼接断路器,将其固定在一起,便捷地同时安装在电路需要的地方进行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拼接式多极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捷拆装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卡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电路线-1、多极接线口-2、告警触点-3、绝缘橡胶套-4、操作开关-5、壳体-6、便捷拆装固定装置-7、固定装置-A、螺丝孔-B、固定挡板-C、固定螺丝-D、支撑板-E、螺栓-F、固定板-G、矩形底板-W、支架体-I、螺丝-J、卡紧装置-K、滚轮-L、转轴-M、被动齿轮-N、保护外壳-O、按压块-P、弹簧-Q、限位支块-R、挡板-S、啮合条板-T、主动齿轮-U、啮合卡块-V。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拼接式多极断路器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电路线1、多极接线口2、告警触点3、绝缘橡胶套4、操作开关5、壳体6、便捷拆装固定装置7,所述电路线1外侧与多极接线口2内侧相贴合,所述多极接线口2与壳体6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告警触点3嵌入安装于壳体6内,所述绝缘橡胶套4下端与操作开关5上端相焊接,所述操作开关5下端与壳体6上端相连接,所述便捷拆装固定装置7上端与壳体6下端相连接,所述便捷拆装固定装置7由固定装置A、螺丝孔B、固定挡板C、固定螺丝D、支撑板E、螺栓F、固定板G、矩形底板W组成,所述固定装置A下端与矩形底板W上端相连接,所述螺丝孔B与矩形底板W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固定挡板C下端与矩形底板W上端相连接,所述固定螺丝D与固定挡板C上螺纹相连接,所述支撑板E上端与矩形底板W下端相焊接,所述固定板G上贯穿有螺栓F,所述固定装置A由支架体I、螺丝J、卡紧装置K组成,所述支架体I上贯穿有螺丝J,所述卡紧装置K上端与支架体I下端相贴合,所述卡紧装置K由滚轮L、转轴M、被动齿轮N、保护外壳O、按压块P、弹簧Q、限位支块R、挡板S、啮合条板T、主动齿轮U、啮合卡块V组成,所述滚轮L左端与保护外壳O右端相贴合,所述转轴M与被动齿轮N处于同一轴线,所述被动齿轮N与啮合卡块V相啮合,所述按压块P与啮合条板T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弹簧Q上端与挡板S下端相焊接,所述限位支块R内侧与弹簧Q外侧相贴合,所述啮合条板T与主动齿轮U相啮合,所述主动齿轮U轴心与被动齿轮N轴心相连接,所述电路线1嵌入安装于壳体6内,所述壳体6外侧与固定挡板C内侧相贴合,所述螺丝J由铁制成,具有较好的硬度,所述支架体I由不锈钢制成,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
本专利所说的,所述固定螺丝D利用物体的斜面圆形旋转和摩擦力的物理学和数学原理,循序渐进地紧固器物机件的工具,所述弹簧Q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亦作“弹簧”。
在进行使用时断路器通过多极接线口2进行线路连接,断路器需要固定安装在不同地方来实现电路的运作,同时可能需要多个断路器进行拼接固定在同一地方,进行连通使用,这时利用螺栓F将便捷拆装固定装置7固定在线路需要的地方,便捷拆装固定装置7利用螺丝J与矩形底板W的螺丝孔B进行连接固定,根据需要安装上不同数量的支架体I,这时按压断路器上的按压块P,使得啮合条板T向上移动,利用挡板S拉伸弹簧Q,限位支块R稳定弹簧Q位置,根据与主动齿轮U啮合关系使得主动齿轮U利用转轴M逆时针旋转,与之同一轴线固定相连的被动齿轮N同时逆时针旋转,带动与被动齿轮N相啮合的啮合卡块V利用两侧滚轮L辅助贴合保护外壳O转动向下移动,将断路器安装到支架体I上,将支架体前后端卡入断路器下端,松开按压块P,弹簧Q形变后恢复,啮合卡块V向上移动,卡进支架体I下端,将断路器进行安装固定,这时利用螺丝J将固定挡板C固定在断路器两侧,加强断路器安装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对于在接线电路时,需要将断路器进行固定并可能同时需要多个断路器进行不同线路安装固定在一起时相对繁琐,工作时可能发生滑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结构上断路器通过多极接线口进行线路连接,断路器需要固定安装在不同地方来实现电路的运作,同时可能需要多个断路器进行拼接固定在同一地方,进行连通使用,这时利用螺栓将便捷拆装固定装置固定在线路需要的地方,便捷拆装固定装置利用螺丝与矩形底板的螺丝孔进行连接固定,根据需要安装上不同数量的支架体,这时按压断路器上的按压块,使得啮合条板向上移动,利用挡板拉伸弹簧,限位支块稳定弹簧位置,根据与主动齿轮啮合关系使得主动齿轮利用转轴逆时针旋转,与之同一轴线固定相连的被动齿轮同时逆时针旋转,带动与被动齿轮相啮合的啮合卡块利用两侧滚轮辅助贴合保护外壳转动向下移动,将断路器安装到支架体上,将支架体前后端卡入断路器下端,松开按压块,弹簧形变后恢复,啮合卡块向上移动,卡进支架体下端,将断路器进行安装固定,这时利用螺丝将固定挡板固定在断路器两侧,加强断路器安装的稳定性,在连接电路时,随时拼接断路器,将其固定在一起,便捷地同时安装在电路需要的地方进行稳定工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