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涉及管件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卸料功能的管件移动机构。
背景技术
管件种类较多,有钢材管件,电线杆,预制管件等,而这些材料的质量都比较大,在进行移动时非常的不方便,一般都是利用钢丝绳穿过管件底部配合U形环将其起吊移动。
基于上述描述,以及结合现有技术中的设备发现,现有的这些装置在进行使用时非常的不方便,还会破坏管件外壁,质量较大的管件常需要用到两套钢丝绳和U形环来保持平衡吊装,而且在进行使用时不够方便,同时,无法进行自卸料,使得管材进行移动时要用到较多的人手,因此本设计针对于上述问题,设计出一款结构合理的,及功能性好的自卸料功能的管件移动机构,以提高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卸料功能的管件移动机构,以解决这些装置在进行使用时非常的不方便,还会破坏管件外壁,质量较大的管件常需要用到两套钢丝绳和U形环来保持平衡吊装,而且在进行使用时不够方便,同时,无法进行自卸料,使得管材进行移动时要用到较多的人手的问题。
本实用具有自卸料功能的管件移动机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具有自卸料功能的管件移动机构,该具有自卸料功能的管件移动机构包括卸件机构、夹持机构和挂件板;所述卸件机构中部活动连接有夹持机构,所述卸件机构、夹持机构上方通过锁链活动连接有挂件板。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扣板、第二扣板、承接轴、第一交叉臂、第一承接扣、第二交叉臂、第二承接扣,所述第一扣板上方焊接设置有第一交叉臂,所述第一交叉臂另一端一体化设置有第一承接扣,所述第二扣板上方焊接设置有第二交叉臂,所述第二交叉臂另一端一体化设置有第二承接扣,所述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之间贯穿设置有承接轴。
进一步的,所述承接轴上方中部一体化设置有两个定位杆,两个所述定位杆外部嵌套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之间固定连接有卸件机构,所述卸件机构与夹持机构结构相同,且卸件机构内的承接轴与套筒之间呈焊接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承接轴位于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高度三分之一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扣板、第二扣板内表面均呈弧面状,且第一扣板、第二扣板呈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挂件板侧面均匀一体化设置有四个侧扣件,所述侧扣件底面均匀一体化设置有四个正扣件。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上的第一承接扣和第二承接扣与四个侧扣件之间通过铁链传动连接,卸件机构上的第一承接扣和第二承接扣与四个正扣件之间通过铁链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挂件板到夹持机构上承接轴的距离小于挂件板到夹持机构上第一承接扣、第二承接扣之间的距离。
与现有结构相较之下,本实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有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之间贯穿设置有承接轴,利用杠杆交叉施力的原理,使得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可以利用管件的重力来对管件进行夹紧,使得装置在进行使用时更加的安全;
2.通过设有承接轴位于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高度三分之一处,承接轴在受力时,夹持机构上的第一交叉臂和第二交叉臂会在承接轴的支撑作用下,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进而使得夹持机构上的第一扣板、第二扣板向外翻开,更方便对管件进行夹持;
3.通过设有卸件机构与夹持机构结构相同,且卸件机构内的承接轴与套筒之间呈焊接设置,夹持机构将管件放在地上,同时,卸件机构受重力在套筒的带动作用下滑动,使得卸件机构上的第一扣板、第二扣板将夹持机构上的承接轴进行卡接,在使挂件板向上受力,当夹持机构上的承接轴受力时,夹持机构上的第一扣板、第二扣板不在受力将管件松开,使得装置可以自行对管件进行送放,节省了工作人手;
4.通过设有第一扣板、第二扣板内表面均呈弧面状,且第一扣板、第二扣板呈对称设置,第一扣板、第二扣板可以对管件外壁进行环绕包围提拉,可以对管件进行完整的保护,减小了了管壁的单点受力压强,使得装置更加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卸件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挂件板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挂件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起吊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卸料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卸料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第一扣板,2-第二扣板,3-承接轴,4-卸件机构,5-夹持机构,6-挂件板,101-第一交叉臂,102-第一承接扣,201-第二交叉臂,202-第二承接扣,401-定位杆,402-套筒,601-侧扣件,602-正扣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
本实用提供一种具有自卸料功能的管件移动机构,该具有自卸料功能的管件移动机构包括卸件机构4、夹持机构5和挂件板6;卸件机构4中部活动连接有夹持机构5,卸件机构4、夹持机构5上方通过锁链活动连接有挂件板6。
其中,如图1所示,夹持机构5包括第一扣板1、第二扣板2、承接轴3、第一交叉臂101、第一承接扣102、第二交叉臂201、第二承接扣202,第一扣板1上方焊接设置有第一交叉臂101,第一交叉臂101另一端一体化设置有第一承接扣102,第二扣板2上方焊接设置有第二交叉臂201,第二交叉臂201另一端一体化设置有第二承接扣202,第一交叉臂101和第二交叉臂201之间贯穿设置有承接轴3,利用交叉的原理,使得第一扣板1、第二扣板2。
其中,承接轴3上方中部一体化设置有两个定位杆401,两个定位杆401外部嵌套设置有套筒402,套筒402之间固定连接有卸件机构4,卸件机构4与夹持机构5结构相同,且卸件机构4内的承接轴3与套筒402之间呈焊接设置。
其中,如图5所示,承接轴3位于第一交叉臂101和第二交叉臂201高度三分之一处,此种设计,卸件机构4对夹持机构5上的承接轴3在受力时,夹持机构5上的第一交叉臂101和第二交叉臂201会在承接轴3的支撑作用下,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进而使得夹持机构5上的第一扣板1、第二扣板2向外翻开,进而对管件进行夹持。
其中,如图6所示,第一扣板1、第二扣板2内表面均呈弧面状,且第一扣板1、第二扣板2呈对称设置,当挂件板6向上受力时,夹持机构5上的第一交叉臂101和第二交叉臂201向内侧移动,进而使得夹持机构5上的第一扣板1、第二扣板2向内侧收缩,进而对利用管件自身的重力对管件进行提拉。
其中,挂件板6侧面均匀一体化设置有四个侧扣件601,侧扣件601底面均匀一体化设置有四个正扣件602。
其中,夹持机构5上的第一承接扣102和第二承接扣202与四个侧扣件601之间通过铁链传动连接,卸件机构4上的第一承接扣102和第二承接扣202与四个正扣件602之间通过铁链传动连接。
其中,如图7-8所示,挂件板6到夹持机构5上承接轴3的距离小于挂件板6到夹持机构5上第一承接扣102、第二承接扣202之间的距离,当需要将管件松开时,挂件板6向下移动,卸件机构4在套筒402的带动作用下滑动,使得卸件机构4上的第一扣板1、第二扣板2将夹持机构5上的承接轴3进行卡接,当夹持机构5上的承接轴3受力时,夹持机构5上的第一扣板1、第二扣板2将管件松开。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实用中,首先保证装置功能的完整性,接着,如图5所示,卸件机构4对夹持机构5上的承接轴3在受力时,夹持机构5上的第一交叉臂101和第二交叉臂201会在承接轴3的支撑作用下,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进而使得夹持机构5上的第一扣板1、第二扣板2向外翻开,进而对管件进行夹持,然后松开卸件机构4,如图6所示,第一扣板1、第二扣板2呈对称设置,当挂件板6向上受力时,夹持机构5上的第一交叉臂101和第二交叉臂201向内侧移动,进而使得夹持机构5上的第一扣板1、第二扣板2向内侧收缩,进而对利用管件自身的重力对管件进行提拉,当需要将管件卸下来时,图7-8所示,挂件板6向下移动,使得夹持机构5将管件放在地上,同时,卸件机构4受重力在套筒402的带动作用下滑动,使得卸件机构4上的第一扣板1、第二扣板2将夹持机构5上的承接轴3进行卡接,在使挂件板6向上受力,当夹持机构5上的承接轴3受力时,夹持机构5上的第一扣板1、第二扣板2不在受力将管件松开,在进行下一次夹持。
综上所述,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