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燃烧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冷却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质燃料由秸秆、稻草、稻壳、花生壳、玉米芯、油茶壳、棉籽壳等以及“三剩物”经过加工产生的块状环保新能源。生物质颗粒燃料发热量大,且纯度搞,不含其他不产生热量的杂物。生物燃烧颗粒的制造需要经过原料研磨、制粒、烘干、压制、冷却、包装等步骤。
生物燃烧颗粒制作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烘干以出去颗粒内的水分,烘干后的颗粒进行集中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
传统的颗粒冷却方法,是将颗粒进行吹风进行散热,或者在集料装置设置网格让颗粒自然冷却,这样的方法容易使灰尘混入,使得颗粒的品质下降,同时冷却效果不佳。
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生物燃烧颗粒冷却装置是本实用新型研究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于解决现有的颗粒冷却方法,是将颗粒进行吹风进行散热,或者在集料装置设置网格让颗粒自然冷却,这样的方法容易使灰尘混入,使得颗粒的品质下降,同时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生物燃烧颗粒冷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物燃烧颗粒冷却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进料口和连接管,连接管嵌入在装置主体的内部,进料口开设在装置主体的顶端,装置主体的内部嵌入设置有冷却筒,冷却筒旋转嵌入在装置主体中,装置主体的内部底部固定开设有内腔,内腔位于冷却筒的底部,冷却筒的内部设置有螺旋道,冷却筒与装置主体之间固定设置嵌合块,冷却筒的内部嵌入设置有内嵌柱,内嵌柱在冷却筒内部居中设置,内腔与冷却筒底部之间设置输送管,内腔的内部设置辅助筒,内腔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冷却带,冷却带的表面开设有辅助槽。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冷却筒表面环绕设置冷却管,冷却管通过输送管连接外部冷却水箱。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螺旋道环绕冷却筒的内侧表面设置,呈向下螺旋状,螺旋道的表面设置为内凹的弧形表面,外端边缘贴合内嵌柱表面。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辅助筒内部固定连接有横向倾斜设置的分散板,分散板位于辅助筒内侧两侧设置,呈向上倾斜35-40°设置,且长度为辅助筒直径的三分之一。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冷却带设置为电动运输带,两端与装置主体的内部旋转连接,且内部可增设风筒。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辅助槽设置为倒梯形凹槽,均匀分布在冷却带表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物燃烧颗粒冷却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种生物燃烧颗粒冷却装置设置有通过呈向下螺旋设置的螺旋道,在冷却筒旋转的时候,将表面的颗粒向下进行运输,冷却筒内部空气流动加快,达到冷却的效果,而内凹弧形表面的设置便于颗粒的放置,防止旋转时颗粒漏出。
2、该种生物燃烧颗粒冷却装置设置有通过内部倾斜设置有分散板的辅助筒,在颗粒落入内腔中的时候接触到分散板,对其进行分散,达到冷却的效果。
3、该种生物燃烧颗粒冷却装置设置有通过倒梯形设置的辅助槽,在颗粒从内腔中流出的时候将颗粒进行分散,配合活动的冷却带,达到快速冷却的效果。
通过以上所述,在使用本装置的时候,通过冷却筒外侧的冷却管配合其内部螺旋设置的螺旋道,有效的对颗粒进行冷却,而后续经过辅助筒内部分散板的分离与冷却带,对颗粒进行彻底的冷却处理,同时封闭设置防止灰尘进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筒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筒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槽分布位置平面图。
图1-4中:1-装置主体,2-进料口,3-冷却带,4-冷却筒,5-连接管,6-内腔,7-辅助筒,8-辅助槽,9-螺旋道,10-嵌合块,11-内嵌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生物燃烧颗粒冷却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进料口2和连接管5,连接管5嵌入在装置主体1的内部,进料口2开设在装置主体1的顶端,装置主体1的内部嵌入设置有冷却筒4,冷却筒4旋转嵌入在装置主体1中,装置主体1的内部底部固定开设有内腔6,内腔6位于冷却筒4的底部,冷却筒4的内部设置有螺旋道9,冷却筒4与装置主体1之间固定设置嵌合块10,冷却筒4的内部嵌入设置有内嵌柱11,内嵌柱11在冷却筒4内部居中设置,内腔6与冷却筒4底部之间设置输送管,内腔6的内部设置辅助筒7,内腔6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冷却带3,冷却带3的表面开设有辅助槽8。
其中,冷却筒4表面环绕设置冷却管,冷却管通过输送管连接外部冷却水箱。
其中,螺旋道9环绕冷却筒4的内侧表面设置,呈向下螺旋状,螺旋道9的表面设置为内凹的弧形表面,外端边缘贴合内嵌柱11表面,通过呈向下螺旋设置的螺旋道9,在冷却筒4旋转的时候,将表面的颗粒向下进行运输,冷却筒4内部空气流动加快,达到冷却的效果,而内凹弧形表面的设置便于颗粒的放置,防止旋转时颗粒漏出。
其中,辅助筒7内部固定连接有横向倾斜设置的分散板,分散板位于辅助筒7内侧两侧设置,呈向上倾斜35-40°设置,且长度为辅助筒7直径的三分之一,通过内部倾斜设置有分散板的辅助筒7,在颗粒落入内腔6中的时候接触到分散板,对其进行分散,达到冷却的效果。
其中,冷却带3设置为电动运输带,两端与装置主体1的内部旋转连接,且内部可增设风筒。
其中,辅助槽8设置为倒梯形凹槽,均匀分布在冷却带3表面,通过倒梯形设置的辅助槽8,在颗粒从内腔6中流出的时候将颗粒进行分散,配合活动的冷却带3,达到快速冷却的效果。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生物燃烧颗粒冷却装置时,首先,使用人员将颗粒送入进料口2中,颗粒落入冷却筒4中,冷却筒4进行旋转,处于螺旋道9上的颗粒随着旋转向下运输,旋转的同时内部气流和和外侧的冷却管对其进行冷却,之后颗粒掉落至内腔6中的辅助筒7中,辅助筒7内部的分散板将颗分散,降低温度,最后颗粒掉落至冷却带3表面,其表面的辅助槽8将颗粒进行盛放,降低其温度,最后颗粒排出,完成降温。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