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速带,尤其涉及一种交通指挥用减速带。
背景技术
下坡道路的交叉口处是最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路段,减速带作为强制减速装置,能够有效降低通过减速带车辆的车速,对道路交通安全有重要的作用,现有道路上的减速带都是固定于路面,当道路上发生车祸或者对公路某一区域进行养护时,一般都是在事发地前方100米放置警示牌,再由交警进行指挥,由于临时警示牌往往会被车主忽视,导致不会减低车速,缓慢行驶,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需要研发一种便于携带、运输的交通指挥用减速带,来克服现有技术中减速带不便拆卸、移动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减速带不便拆卸、移动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携带、运输的交通指挥用减速带。
本发明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交通指挥用减速带,包括有底座、弧形板、固定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弧形连接板、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弧形板固接于底座顶部,固定板固接于弧形板底部,多个等间距的第一支撑板一端固接于底座顶部,另一端固接于固定板底部;多个等间距的第二支撑板一端固接于固定板顶部,另一端固接于弧形板底部;弧形连接板顶部固接于弧形板底部,弧形连接板顶部开有多个第一螺纹孔,弧形板开有多个第二螺纹孔,第一固定块一侧部开有第一凹槽,弧形板一端及底座一端位于第一凹槽内,第二固定块一侧部开有第二凹槽,弧形板另一端及底座另一端位于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的,该交通指挥用减速带还包括有第一弧形夹板、第一弹性件、第一连接杆、第二弧形夹板、第二弹性件和第二连接杆;第一凹槽内顶部开有第一弧形凹槽,第一弧形夹板通过第一弹性件固接于第一弧形凹槽内顶部;第一固定块开有第一通孔,且第一通孔与第一弧形凹槽连通;第一连接杆贯穿第一通孔与第一弧形夹板顶部固接,第二凹槽内顶部开有第二弧形凹槽,第二弧形夹板通过第二弹性件固接于第二弧形凹槽内顶部;第二固定块开有第二通孔,且第二通孔与第二弧形凹槽连通;第二连接杆贯穿第二通孔与第二弧形夹板顶部固接。
进一步的,该交通指挥用减速带还包括有防滑板;多个等间距的防滑板固接于底座底部。
进一步的,该交通指挥用减速带还包括有反光装置;反光装置固接于弧形板顶部。
进一步的,底座前部开有第三凹槽,后部开有第四凹槽。
进一步的,该交通指挥用减速带还包括有车轮;第一固定块一侧部、第二固定块一侧部均安装有车轮。
进一步的,该交通指挥用减速带还包括有第一限位板、第一把手、第二限位板和第二把手;第一限位板固接于第一连接杆顶部,第一把手固接于第一限位板顶部,第二限位板固接于第二连接杆顶部,第二把手固接于第二限位板顶部。
进一步的,该交通指挥用减速带还包括有第一握把和第二握把;第一握把固接于第一固定块另一侧部,第二握把固接于第二固定块另一侧部。
本发明通过弧形连接板上的第一螺纹孔与下一块弧形板上的第二螺纹孔配合,完成拼接减速带的作用,通过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作用,完成压制、固定减速带的作用,通过固定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作用,卸去弧形板受到汽车的压力,达到了便于携带、运输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3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三种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四种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三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四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五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底座,2-弧形板,3-固定板,4-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6-弧形连接板,7-第一螺纹孔,8-第二螺纹孔,9-第一固定块,10-第一凹槽,11-第二固定块,12-第二凹槽,13-第一弧形凹槽,14-第一弧形夹板,15-第一弹性件,16-第一通孔,17-第一连接杆,18-第二弧形凹槽,19-第二弧形夹板,20-第二弹性件,21-第二通孔,22-第二连接杆,23-防滑板,24-反光装置,25-第三凹槽,26-第四凹槽,27-车轮,28-第一限位板,29-第一把手,30-第二限位板,31-第二把手,32-第一握把,33-第二握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一种交通指挥用减速带,如图1-11所示,包括有底座1、弧形板2、固定板3、第一支撑板4、第二支撑板5、弧形连接板6、第一固定块9和第二固定块11;弧形板2固接于底座1顶部,固定板3固接于弧形板2底部,多个等间距的第一支撑板4一端固接于底座1顶部,另一端固接于固定板3底部;多个等间距的第二支撑板5一端固接于固定板3顶部,另一端固接于弧形板2底部;弧形连接板6顶部固接于弧形板2底部,弧形连接板6顶部开有多个第一螺纹孔7,弧形板2开有多个第二螺纹孔8,第一固定块9一侧部开有第一凹槽10,弧形板2一端及底座1一端位于第一凹槽10内,第二固定块11一侧部开有第二凹槽12,弧形板2另一端及底座1另一端位于第二凹槽12内。
该交通指挥用减速带通过弧形连接板6上的第一螺纹孔7与下一块弧形板2上的第二螺纹孔8配合,完成拼接减速带的作用,通过第一固定块9与第二固定块11作用,完成压制、固定减速带的作用,通过固定板3、第一支撑板4、第二支撑板5的作用,卸去弧形板2受到汽车的压力;
当需要拼接减速带时,控制第二块底座1一侧部紧贴第一块底座1一侧部,使得弧形连接板6一端插入第二块弧形板2底部,控制弧形连接板6上的第一螺纹孔7与第二块弧形板2上的第二螺纹孔8连通,控制螺栓穿过第二螺纹孔8、第一螺纹孔7,从而固定第二块弧形板2及第二块底座1,如此反复,便可根据道路的宽度,从而拼接出适合道路宽度的减速带。
减速带拼接完成放置在道路上后,将第一固定块9搬至于减速带一端部,使得减速带一端位于第一凹槽10内,将第二固定块11搬至于减速带另一端部,使得减速带另一端位于第二凹槽12内,从而通过第一固定块9、第二固定块11便可压制、固定减速带,使得过往的完成减速的作用,达到了便于携带、运输的效果。
其中,由于车辆经过减速带时,在汽车轮27胎的作用下使得减速带向上弹起,该交通指挥用减速带还包括有第一弧形夹板14、第一弹性件15、第一连接杆17、第二弧形夹板19、第二弹性件20和第二连接杆22;第一凹槽10内顶部开有第一弧形凹槽13,第一弧形夹板14通过第一弹性件15固接于第一弧形凹槽13内顶部;第一固定块9开有第一通孔16,且第一通孔16与第一弧形凹槽13连通;第一连接杆17贯穿第一通孔16与第一弧形夹板14顶部固接,第二凹槽12内顶部开有第二弧形凹槽18,第二弧形夹板19通过第二弹性件20固接于第二弧形凹槽18内顶部;第二固定块11开有第二通孔21,且第二通孔21与第二弧形凹槽18连通;第二连接杆22贯穿第二通孔21与第二弧形夹板19顶部固接;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通过第一弹性件15与第一弧形夹板14配合、第二弹性件20与第二弧形夹板19配合,便于夹紧减速带,还能完成减震的作用,防止减速带向上弹撞击第一固定块9、第二固定块11,降低减速带的使用寿命。
通过第一连接杆17便于控制第一弧形夹板14上升、第二连接杆22便于控制第二弧形夹板19上升,便于调节减速带的位置。
考虑到车辆经过减速带时,在汽车轮27胎的作用下,会带动减速带移动,该交通指挥用减速带还包括有防滑板23;多块等间距的防滑板23固接于底座1底部;
参考图6,通过多块防滑板23的作用,能提高底座1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减速带移动,使得减速带不会发生偏移,对交通造成影响。
考虑到可能会在晚上使用本减速带,该交通指挥用减速带还包括有反光装置24;反光装置24固接于弧形板2顶部;
根据图7所示,当夜晚驾驶着汽车位于减速带前方时,由于车头灯的照射到减速带,通过反光装置24将光线射出,从而可以提高警示作用,防止驾驶员没有看见减速带,驾驶车辆直接开过减速带,造成危险。
当需要拼接减速带时,底座1前部开有第三凹槽25,后部开有第四凹槽26;
参考图8,将手指放入第三凹槽25、第四凹槽26内,便于控制底座1移动,加快底座1的调节,降低减速带拼接的时间。
考虑到第一固定块9、第二固定块11是用于压制、固定减速带,质量重,该交通指挥用减速带还包括有车轮27;第一固定块9一侧部、第二固定块11一侧部均安装有车轮27;
如图9所示,当不需要使用减速带时,控制第一固定块9逆时针转动90度,使得车轮27位于第一固定块9底部,便于推动第一固定块9移动,控制第二固定块11顺时针转动90度,使得车轮27位于第二固定块11底部,便于推动第二固定块11移动。
其中,考虑到不好控制第一连接杆17和和第二连接杆22上升,该交通指挥用减速带还包括有第一限位板28、第一把手29、第二限位板30和第二把手31;第一限位板28固接于第一连接杆17顶部,第一把手29固接于第一限位板28顶部,第二限位板30固接于第二连接杆22顶部,第二把手31固接于第二限位板30顶部;
根据图10所示;通过第一限位板28能防止不使用减速带时,由于第一弹性件15弹力作用,使得第一弧形夹板14带动第一连接杆17向下移动,使得第一连接杆17顶端位于第一通孔16内,由于第二弹性件20弹力作用,使得第二弧形夹板19带动第二连接杆22向下移动,使得第二连接杆22顶端位于第二通孔21内,当下次使用减速带时,不便控制第一连接杆17、第二连接杆22上升;
通过第一把手29便于控制第一连接杆17上升,通过第二把手31便于控制第二连接杆22上升。
考虑到第一固定块9、第二固定块11比较重,不便翻转,该交通指挥用减速带还包括有第一握把32和第二握把33;第一握把32固接于第一固定块9另一侧部,第二握把33固接于第二固定块11另一侧部;
参考图11,通过第一握把32便于翻转第一固定块9,通过第二握把33便于翻转第二固定块11。
利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