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平底型固定垃圾收纳簸箕。
背景技术
在家庭生活中,打扫卫生是主要的家务内容之一,虽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和物质的丰富,许多家庭都配置了吸尘器,但是有的时候人们还是觉得使用传统的扫帚和簸箕更为方便,而且也更加符合节能环保的健康理念。
而簸箕在使用时,簸箕容纳的废弃物有限而需要频繁的倾倒出去,特别是对于大面积清扫时,清扫需要携带垃圾桶或走一段距离再倾倒簸箕内的垃圾,较为麻烦且影响清扫垃圾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底型固定垃圾收纳簸箕,以解决大面积清扫垃圾时簸箕本体频繁倾倒垃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平底型固定垃圾收纳簸箕,包括用以收纳扫帚清扫废弃物的簸箕本体和用以手部握持的握持杆,所述簸箕本体侧端壁开设有排料孔且簸箕本体外侧壁固定有轴线与排料孔轴线相重合的导筒体,所述导筒体外侧套设有收纳袋且收纳袋开口端通过压紧机构套设在导筒体外侧,所述收纳袋的端口处设置有用以使得其端口收紧的橡皮筋。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以下可选技术方案: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压紧机构包括设置在导筒体远离排料孔端部边缘的凸环和滑动套设在导筒体外侧的压环板,所述压环板靠近簸箕本体的端侧设置有压紧弹簧且压紧弹簧一端连接在簸箕本体侧端壁上。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握持杆顶部设置有挂钩。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压环板靠近凸环端面上分布有多个凸起。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簸箕本体内壁底壁上设置有多条凸棱。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握持杆由螺旋杆套和提杆构成,所述提杆顶端固定有与之同轴线的连接螺杆,所述螺旋杆套套设在连接螺杆上并与之螺旋配合。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簸箕本体端侧壁从下至厚度上逐渐增加且提杆底端与簸箕本体侧端壁可拆卸连接,所述簸箕本体端侧壁顶部设置有螺旋孔,提杆底端设置有与螺旋孔相配合的固定螺杆。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该收纳器可将在簸箕填满废弃物后将之导入收纳袋中,从而增加收纳垃圾的量也便于集中处理垃圾,同时减少向垃圾桶倒入垃圾的频率且拆卸便捷,方便使用;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有效减少簸箕本体倒垃圾的频率,便于大面积清扫垃圾,可统一收集废弃物,便于使用,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压环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注释:簸箕本体1、握持杆2、挂钩3、螺旋杆套4、提杆5、连接螺杆6、固定螺杆7、螺旋孔8、排料孔9、导筒体10、收纳袋11、凸环12、压环板13、压紧弹簧14、橡皮筋15、凸起16、凸棱1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会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述,在附图或说明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各部件的形状、厚度或高度可扩大或缩小。本实用新型所列举的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任何显而易知的修饰或变更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平底型固定垃圾收纳簸箕,包括用以收纳扫帚清扫废弃物的簸箕本体1和用以手部握持的握持杆2,所述簸箕本体1侧端壁开设有排料孔9且簸箕本体1外侧壁固定有轴线与排料孔9轴线相重合的导筒体10,所述导筒体10外侧套设有收纳袋11且收纳袋11开口端通过压紧机构套设在导筒体10外侧,所述压紧机构包括设置在导筒体10远离排料孔9端部边缘的凸环12和滑动套设在导筒体10外侧的压环板13,所述压环板13靠近簸箕本体1的端侧设置有压紧弹簧14且压紧弹簧14一端连接在簸箕本体1侧端壁上;所述收纳袋11的端口处设置有用以使得其端口收紧的橡皮筋15;
使用时,手动将压环板13向簸箕本体1处推动而使得压环板13与橡皮筋15之间产生环形间隙,再利用橡皮筋15的伸缩弹性而使得收纳袋11端口套设在压环板13与凸环12之间的环形间隙内,当松开压环板13时在压紧弹簧14的弹力作用下压环板13将收纳袋11端口夹紧,从而完成夹紧固定,进而收纳袋11通过导筒体10和排料孔9与簸箕本体1内部相连通,而当簸箕本体1内部填满固体废弃物后,利用握持杆2抬起簸箕本体1并使其端部翘起而其内的固定废弃物会经排料孔9和导筒体10掉入收纳袋11内部,从而簸箕本体1内部可再次收纳固体废弃物,如此往复,簸箕本体1收纳的废弃物较多且可集中收集在收纳袋11内部,同时收纳袋11便于拆卸更换而无需在每次簸箕本体1内部收纳完成后走一段距离或需要将垃圾桶随时携带,再将固定废弃物倒入垃圾桶内,较为方便;
所述握持杆2顶部设置有挂钩3以便于悬挂安放,所述压环板13靠近凸环12端面上分布有多个凸起16以增加收纳袋11端口的夹持牢固度;所述簸箕本体1内壁底壁上设置有多条凸棱17以增加废弃物与1+底壁之间的摩擦力。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握持杆2由螺旋杆套4和提杆5构成,所述提杆5顶端固定有与之同轴线的连接螺杆6,所述螺旋杆套4套设在连接螺杆6上并与之螺旋配合,进而握持杆2可以伸长和收缩以便于身高不同的人实使用,避免身高不同而造成弯腰或不容易取拿的问题,方便使用;所述簸箕本体1端侧壁从下至厚度上逐渐增加且提杆5底端与簸箕本体1侧端壁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所述簸箕本体1端侧壁顶部设置有螺旋孔8,提杆5底端设置有与螺旋孔8相配合的固定螺杆7,通过利用固定螺杆7与螺旋孔8的配合可便于将簸箕本体1及握持杆2拆卸,而便于更换损坏的部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