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温高压腐蚀氢渗透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 可以测量腐蚀氢渗透和疲劳载荷耦合作用下材料的断裂形式,并可以 在短时间内测试材料的临界疲劳载荷的高温高压氢渗透动力学测试 装置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大, 近年来油价逐年上涨,巨大的需求,带动了石油产业的蓬勃发展,酸 性油气田的开发数量逐年增加,在酸性油气田中含有硫化氢、二氧化 碳气体,酸性物质会腐蚀开采集输设备,对油气田的安全开发产生巨 大威胁。设备一旦被破坏,后果不堪设想。2003年12月23日,四 川开县罗家寨16号井曾发生过特大高含硫化氢气田井喷事故,由于 硫化氢本身具有毒性,事故造成200多人死亡,2.7w多人受伤,直 接经济损失82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由此可见,硫化氢 腐蚀对油气田的威胁巨大,硫化氢腐蚀与防护也已经成为酸性油气田 开发的重中之重。
硫化氢对设备的腐蚀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宏观腐蚀,指硫 化氢作为酸性介质会对设备造成宏观腐蚀和局部腐蚀,造成设备的减 薄、穿孔;另一种形式是氢致材料损伤,硫化氢是氢的毒化剂,其可 以让腐蚀过程中产生的氢不结合成分子而以原子的形式存在,氢原子 吸附在金属表面会渗透到金属内部,从而诱发多种形式的氢损伤,例 如:氢原子在金属的缺陷处聚集,重新结合成为氢气,巨大的内压(有 时超过1GPa)会使金属沿着夹杂物方向开裂;并且氢可以降低金属 键的结合力,从而降低材料的强度,诱发金属发生低应力脆断。
关于硫化氢腐蚀方面,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技术成果 也在酸性油气田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立足 现在放眼未来做更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各类管道爆裂事故时有发生, 主要是由于管道多年服役后发生的减薄和金属疲劳问题。而关于硫化 氢环境中的腐蚀疲劳问题,由于涉及到宏观腐蚀,局部腐蚀,氢脆和 疲劳裂纹几方面的耦合作用,则异常复杂。利用现有的设备很难原位 分析研究这一复杂的破坏形式。
中国发明授权公开号:CN202693457U,授权公开日2013年1月 23日,公开了一种高温高压硫化氢环境氢渗透检测装置,所述高温 高压硫化氢环境氢渗透检测装置包含有:一高温高压阴极反应釜,其 一侧的侧壁上沿径向设置有一密封套,所述密封套的一端位于所述高 温高压阴极反应釜的反应腔处,而其另一端则凸伸出所述高温高压阴 极反应釜的外侧壁,并与所述高温高压阴极反应釜的外侧壁之间形成 密封连接;该发明的不足之处是,不能在给试样施加载荷的同时检测 氢渗透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氢渗透检测装置不 能在给试样施加载荷的同时检测氢渗透量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以测 量腐蚀氢渗透和疲劳载荷耦合作用下材料的断裂形式,并可以在短时 间内测试材料的临界疲劳载荷的高温高压氢渗透动力学测试装置及 测试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温高压腐蚀氢渗透动力学测试装置,所述测试装置分别与 电化学工作站、油浴控制器和疲劳试验机相连接,疲劳试验机上设有 用于连接试样两端的上夹具和下夹具;包括硫化氢气罐、氮气罐、盛 有碱性导电溶液的缓冲釜和设于疲劳试验机上的反应釜;所述反应釜 包括上端开口的第一釜体和与第一釜体密封连接的第一釜盖,第一釜 体内设有用于溶解硫化氢气体的溶解液;所述缓冲釜上包括上端开口 的第二釜体和与第二釜体密封连接的第二釜盖;
第一釜体外周面上设有环绕第一釜体的加热腔,加热腔通过进油 管和出油管与油浴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第一釜盖和第一釜体底部分别 设有用于对竖向贯穿反应釜的中空棒状试样进行密封限位的上密封 结构和下密封结构;
第一釜体上设有用于与硫化氢气罐或氮气罐连通的进气口和与 尾气处理装置连通的出气口;反应釜上设有用于检测第一釜体内气体 压力的第一压力表;试样的空腔与缓冲釜相连通,试样上端内设有伸 入试样的空腔中的辅助阳极,试样下端内设有伸入试样的空腔中的参 比电极,电化学工作站分别与浸入碱性导电溶液中的辅助阳极、参比 电极和试样电连接;所述缓冲釜与氮气罐相连通,缓冲釜上设有用于 检测缓冲釜内的氮气压力的第二压力表。
传统的硫化氢腐蚀环境力学系统中,只能表征外部环境硫化氢量 与材料力学性能退化的间接关系,不能更深层次地表征氢的侵入量、 腐蚀产物的保护性与载荷的交互作用与材料力学性能之间的内在联 系,制约了高压硫化氢腐蚀环境中的材料力学性能退化的定量化研 究。
而关于氢的侵入量的测量方法,现在被广泛应用的方法是D-S氢 氧化法,该方法测量氢的原理是在金属表面镀一层镍或者钯,并给金 属表面施加一个氧化电位,该电位刚好是镀层的钝化电位并且是氢的 氧化电位,当没有氢从金属表面冒出时,金属表面处于钝化态,无电 荷转移,当氢原子从金属的另一端扩散到这一端的表面时,氢原子重 新氧化成为氢离子,并发生电荷转移,利用电化学测试设备采集产生 的电流,一个电子的转移就代表了一个氢原子的扩散,所形成的电流 表示氢的扩散量,目前只能在无载荷的高压硫化氢环境下测量,或在 无高压环境的载荷下测量,缺少一种能够在高压硫化氢环境中既能进 行力学加载又能原位测量氢的渗透量的设备。
常规实验方法认为基体材料在1×106个循环后仍然未发生断裂, 则认为该载荷低于材料的疲劳极限,而对于焊缝金属则需要2×106个循环,测定疲劳极限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每个实验经常持续数天 的时间,需要10几个试样,实验费时,费工,费力。众所周知,材 料发生疲劳断裂的实质是疲劳载荷引起位错的定向运动,从而造成材 料的最终断裂;
本发明可以在线原位测量不同环境下,疲劳载荷状态与氢渗透量 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多种数据的相互关系,而且本发明可以缩短疲 劳极限载荷(材料在受到随时间而交替变化的荷载作用时,所产生的 应力也会随时间作用交替变化,这种交变应力超过某一极限强度而且 长期反复作用即会导致材料的破坏,这个极限称为材料的疲劳极限) 的测定工作量。另外在腐蚀环境下的疲劳破坏与非腐蚀介质中的破坏 方式不同,疲劳断裂都是从疲劳裂纹萌生开始的,而疲劳裂纹经常萌 生于金属表面,在腐蚀环境中刚刚萌生的疲劳裂纹可能会被金属表面 的宏观腐蚀去除,另外腐蚀产物的形成与破裂也会对疲劳裂纹的形成 造成影响,再耦合氢对位错的作用,整个过程将非常复杂,现有的设 备难以对这一复杂过程进行原位的分析研究。
本发明进行疲劳极限测定时,在给定的腐蚀条件下,待渗氢电流 稳定后,对试样材料施加从小到大的阶跃式疲劳载荷,当氢渗透电流 随着载荷的提升开始增大时则表明该载荷造成了试样材料内部的位 错运动,则认为该载荷为试样材料在该环境下的疲劳极限。
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传统测试方法需要10-12个试样,而本发明只需要一个试 样,降低了实验量,并且克服了商业材料本身性能波动对实验的影响;
(2)传统实验方法测量疲劳极限需要对材料进行超过1x106个循 环,尤其是在低频循环时(频率<1Hz),一个试样(某一载荷下)就 要进行超过270小时的实验,而利用本发明则仅仅需要两个小时就可 以判断该载荷下的实验结果,缩短了测试时间。
(3)与传统的测试方法相比,本发明可以分析腐蚀过程、氢渗 透过程和疲劳载荷在复杂耦合断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釜盖和第一釜体底部分别设有用于穿入试样 的上通孔和下通孔,上密封结构位于上通孔和试样之间;下密封结构 位于下通孔和试样之间。
作为优选,上通孔呈上部横截面面积大的阶梯孔状,上密封结构 包括设于上通孔上部内的两个O型密封圈和位于上通孔内并向下压 紧两个O型密封圈的压紧螺母;
下通孔呈下部横截面面积大的阶梯孔状,下密封结构包括设于下 通孔下部内的两个O型密封圈和位于下通孔内并向上压紧两个O型密 封圈的压紧螺母。
作为优选,反应釜通过支撑结构与疲劳试验机相连接;支撑结构 包括环绕加热腔的支撑环和设于支撑环两侧的两个水平支撑臂,两个 水平支撑臂分别与设于疲劳试验机上的两个竖杆相连接。
两个竖杆面向支撑结构的内侧均设有水平延伸的半圆形管对,半 圆形管对包括2个上下对应的半圆形管,两个水平支撑臂分别插入两 个竖杆的半圆形管对中,根据两个水平支撑臂插入两个半圆形管中的 深度,可以调节支撑环的左右位置,从而调节放置在支撑环上的反应 釜的左右位置,使试样能够与上、下夹具定位连接。
作为优选,支撑环上设有若干个沿支撑环的圆周分布的竖向孔, 每个竖向孔中均设有内螺纹;支撑环上还设有若干个沿支撑环的圆周 分布的用于插入与反应釜连接的螺钉的连接孔。
各个竖向孔用于穿入水平调节螺钉,水平调节螺钉上端用于顶反 应釜的下端面,从而使反应釜水平放置,并使试样与上下夹具的连线 同线。
一种高温高压腐蚀氢渗透动力学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包括如下 步骤:
(6-1)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在试样内表面镀上镍层;将试样插入 第一釜体内并使试样下端穿出第一釜体底部,在试样下端与反应釜之 间装入下密封结构;
(6-2)在第一釜体内倒入溶解液,将第一釜盖盖在第一釜体上, 使试样上端从第一釜盖中穿出,在试样上端与第一釜盖之间安装上密 封结构;将辅助阳极和参比电极分别安装在试样上、下端的空腔内;
(6-3)利用2条软不锈钢通气管将试样上端、下端分别与盛有 碱性导电溶液的缓冲釜相连通;
(6-4)将反应釜安装到疲劳试验机上,并使试样上端与上夹具 相连接,试样下端与下夹具相连接;
(6-5)利用1个导气管将氮气罐与第一釜体的进气口连接,1 个导气管将装有过饱和NaOH溶液的尾气处理装置与第一釜体的出气 口连接,打开进气口和出气口的阀门,再打开氮气罐的阀门,使氮气 在氮气瓶和第一釜体间的压力差的作用下进入第一釜体内,使氮气为 溶解液除氧10至20分钟,关闭氮气罐的阀门,并将氮气罐与第一釜 体的连接断开;关闭出气口的阀门;
(6-6)在第二釜体内加入碱性导电溶液,打开设于第二釜体底 部的阀门,碱性导电溶液流入试样的空腔中,使辅助阳极下部、参比 电极均浸入碱性导电溶液中;
(6-7)利用油浴控制器对加热腔进行加热,使加热腔的温度稳 定在室温~100℃内;
(6-8)启动电化学工作站,将电化学工作站设置在恒电位模式, 电位设定为相对饱和甘汞电极0V的电位上;待电化学工作站捕捉的 电流密度小于5×10-7A时,转入步骤(6-9);
(6-9)将硫化氢气罐与第一釜体的进气口连接,打开进气口的 阀门,再打开硫化氢气罐的阀门,使硫化氢进入第一釜体内部并部分 溶于第一釜体内的溶解液中;使硫化氢进入第一釜体内部并部分溶于 第一釜体内的溶解液中;在向第一釜体内通入硫化氢的同时,打开氮 气罐的阀门,使氮气进入第二釜体及试样的空腔内,使第一压力表和 第二压力表检测的硫化氢压力和氮气压力位于预设的压力范围内;
(6-10)当电化学工作站检测的试样电流稳定在10-5A的数量级 时,疲劳试验机对试样施加从小到大的阶跃式疲劳载荷,每种载荷施 加的时间为M小时,直至试样断裂为止;电化学工作站得到随着时间 变化的氢渗透电流曲线。
本发明是在拉伸试样的过程中测量氢渗透量,对在高压硫化氢环 境下的线原位试样,测量疲劳载荷状态、腐蚀产物以及氢渗透量之间 的定量关系,可直观地表现出应力与氢的偏聚扩散,裂纹萌生与腐蚀 产物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多种数据的相互关系。
作为优选,所述疲劳试验机的上夹具可上下移动,靠近第一釜盖 下表面的所述试样上设有限位环。
限位环的设置,使试样被拉断时,试样上部在限位环的限位作用 下不会飞出反应釜。
作为优选,所述碱性导电溶液为0.18mol/L至0.22mol/L的NaOH 溶液。
作为优选,预设的压力范围为0.9MPa至1.1MPa。。
作为优选,试样由两端至中部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镍层的厚度 为1μm至4μm。
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可以在线原位测量高压硫化氢腐蚀环境下,疲劳载荷状态 与氢渗透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以直观地表现出应力与氢的偏聚扩散 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多种数据的相互关系;
(2)可以测量高压硫化氢环境下,温度与氢渗透量之间的定量 关系,以及高压硫化氢、温度因素对材料疲劳性能的影响;
(3)可以清晰的表现出环境介质改变对材料使用寿命的影响, 除了分析单纯硫化氢环境对材料疲劳性能的影响之外,也可以通过在 反应釜内加入其他气体,分析气体的争夺吸附过程对氢损伤的促进或 抑制作用的影响;
(4)传统测试方法需要10-12个试样,而本发明只需要一个试 样,降低了实验量,并且克服了商业材料本身性能波动对实验的影响;
(5)传统实验方法测量疲劳极限需要对材料进行超过1x106个循 环,尤其是在低频循环时(频率<1Hz),一个试样(某一载荷下)就 要进行超过270小时的实验,而利用本发明则仅仅需要两个小时就可 以判断该载荷下的实验结果,这缩短了测试时间。
(6)与传统的测试方法相比,本发明可以分析腐蚀过程、氢渗 透过程和疲劳载荷在复杂耦合断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缓冲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支撑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反应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反应釜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种氢渗透曲线图;
图8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试样疲劳次数曲线图。
图中:电化学工作站1、油浴控制器2、疲劳试验机3、上夹具4、 下夹具5、缓冲釜6、反应釜7、第一釜体8、第一釜盖9、第二釜体 10、第二釜盖11、加热腔12、进油管13、出油管14、试样15、上 密封结构16、下密封结构17、进气口18、出气口19、第一压力表 20、辅助阳极21、参比电极22、第二压力表23、上通孔24、O型密 封圈25、压紧螺母26、支撑结构27、支撑环28、水平支撑臂29、 竖杆30、竖向孔31、连接孔32、限位环33、氮气进口34、氮气出 口35、下通液口36、上通液口3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4、图5所示的实施例是一种高温高压腐蚀氢渗透动 力学测试装置,测试装置分别与电化学工作站1、油浴控制器2和疲 劳试验机3相连接,疲劳试验机上设有用于连接试样两端的上夹具4 和下夹具5;包括硫化氢气罐、氮气罐、盛有0.2mol/L的NaOH溶液 的缓冲釜6和设于疲劳试验机上的反应釜7;反应釜包括上端开口的 第一釜体8和与第一釜体密封连接的第一釜盖9,第一釜体内设有用 于溶解硫化氢气体的溶解液;缓冲釜上包括上端开口的第二釜体10 和与第二釜体密封连接的第二釜盖11;
第一釜体外周面上设有环绕第一釜体的加热腔12,加热腔通过 进油管13和出油管14与油浴控制器相连接;第一釜盖和第一釜体底 部分别设有用于对竖向贯穿反应釜的中空棒状试样15进行密封限位 的上密封结构16和下密封结构17;
如图1、图5所示,第一釜体上设有用于与硫化氢气罐或氮气罐 连通的进气口18和与装有过饱和NaOH溶液的尾气处理装置连通的出 气口19;反应釜上设有用于检测第一釜体内气体压力的第一压力表 20;试样的空腔与缓冲釜相连通,试样上端内设有伸入试样的空腔中 的辅助阳极21,试样下端内设有伸入试样的空腔中的参比电极22, 电化学工作站分别与浸入碱性导电溶液中的辅助阳极、参比电极和试 样电连接;缓冲釜与氮气罐相连通,缓冲釜上设有用于检测缓冲釜内 的氮气压力的第二压力表23。
用于溶解通H2S的溶解液可以采用水(H2O),酸(例如,HCl和 H2SO4),碱(例如,NaOH),盐(例如,NaCl)等。本实施例中的溶 解液采用5%的NaCl溶液。
第一釜盖和第一釜体底部分别设有用于穿入试样的上通孔24和 下通孔,上密封结构位于上通孔和试样之间;下密封结构位于下通孔 和试样之间。
如图4所示,上通孔呈上部横截面面积大的阶梯孔状,上密封结 构包括设于上通孔上部内的两个O型密封圈25和位于上通孔内并向 下压紧两个O型密封圈的压紧螺母26;第一釜盖和第一釜体使用哈 氏合金C276材料,所有O型密封圈均使用氟橡胶。
下通孔呈下部横截面面积大的阶梯孔状,下密封结构包括设于下 通孔下部内的两个O型密封圈25和位于下通孔内并向上压紧两个O 型密封圈的压紧螺母26。
反应釜通过支撑结构27与疲劳试验机相连接;支撑结构包括环 绕加热腔的支撑环28和设于支撑环两侧的两个水平支撑臂29,两个 水平支撑臂分别与设于疲劳试验机上的两个竖杆30相连接。
如图3所示,支撑环上设有3个沿支撑环的圆周分布的竖向孔 31,每个竖向孔中均设有内螺纹;支撑环上还设有3个沿支撑环的圆 周分布的用于插入与反应釜连接的螺钉的连接孔32。
如图2所示,缓冲釜还包括氮气进口34、氮气出口35、下通液 口36和上通液口37。下通液口36和上通液口37与试样的空腔连通, 氮气进口34、氮气出口35与氮气罐连通。
本发明利用H2S在水中的离解反应原理检测氢渗透电流:
釜内溶液是需要研究的溶液,通入稳定压力的待研究H2S,H2S 溶于水便立即电离,离解反应如下:
(1)H2S→H++HS-;
(2)HS-→H++S2+;
H2S可以让Fe与H+反应产生的H更多的以原子形式存在而不结 合成H2分子。试样中空相当于一个氢扩散室,通过连接电化学工作 站,施加了一个阳极的电位,保证H一旦从试样外表面扩散至内表 面后立即被全部电离成H+,即
H→H++e
从而形成电流I;经过一段时间后,电流I达到最大值,称为稳态 电流I∞;试样的内表面必须镀镍或者钯,使施加的电位刚好处于镀层 的钝化电位并同时是氢的氧化电位,镀层可以让氢原子不容易结合成 为分子,以保证绝大多数的氢原子被氧化为氢离子,这样可以保证氢 氧化电流的可靠性。试样可以使用任何金属材料制成。
如图6所示,一种高温高压腐蚀氢渗透动力学测试装置的测试方 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对碳钢材料制成的试样预处理,并安装试样:
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在试样内表面镀上镍层;将中空的棒状试样插 入第一釜体内并使试样下端穿出第一釜体底部,在试样下端与反应釜 之间装入下密封结构;
步骤200,在第一釜体内倒入5%的NaCl溶液,将第一釜盖盖在 第一釜体上,使试样上端从第一釜盖中穿出,在试样上端与第一釜盖 之间安装上密封结构;将辅助阳极和参比电极分别安装在试样上、下 端的空腔内;使辅助阳极、参比电极和试样互不接触;
步骤300,连通试样和缓冲釜:
利用2条软不锈钢通气管将试样上端、下端分别与盛有碱性导电 溶液的缓冲釜相连通;
步骤400,将反应釜安装到疲劳试验机上,并使试样上端与上夹 具相连接,试样下端与下夹具相连接;
步骤500,为第一反应釜的溶解液除氧:
利用1个导气管将氮气罐与第一釜体的进气口连接,另1个导气 管将装有过饱和NaOH溶液的尾气处理装置与第一釜体的出气口连 接,打开氮气罐的阀门,使氮气在氮气瓶和第一釜体间的压力差的作 用下进入第一釜体内,使氮气为5%的NaCl溶液除氧20分钟,关闭 氮气罐的阀门,并将氮气罐与第一釜体的连接断开;关闭出气口的阀 门;
步骤600,在第二釜体和试样的空腔中加入碱性导电溶液
在第二釜体内加入0.20mol/L的NaOH溶液,打开设于第二釜体 底部的阀门,NaOH溶液流入试样的空腔中,使辅助阳极下部、参比 电极均浸入NaOH溶液中;
步骤700,利用油浴控制器对加热腔进行加热,使加热腔的温度 稳定在50℃;
步骤800,启动电化学工作站,将电化学工作站设置在恒电位模 式,电位设定为相对饱和甘汞电极0V的电位上,待电化学工作站捕 捉的电流密度小于5×10-7A时,转入步骤900;
步骤900,向第一釜体内充入腐蚀气体,并向第二釜体及试样的 空腔内充入氮气,使二者气压相同
将硫化氢气罐与第一釜体的进气口连接,打开硫化氢气罐的阀 门,使硫化氢进入第一釜体内部并部分溶于第一釜体内的NaCl溶液 中;在向第一釜体内通入硫化氢同时,打开氮气罐的阀门,使氮气进 入第二釜体及试样的空腔内,使第一压力表和第二压力表检测的硫化 氢压力和氮气压力位于预设的压力范围内;
步骤1000,拉伸试样并得到随着时间变化的氢渗透电流曲线:
保持第一釜体中的硫化氢和第二釜体中的氮气的气压始终位于 预设的压力范围内,当电化学工作站检测的试样电流稳定在10-5A的 数量级时,疲劳试验机对试样施加从小到大的阶跃式疲劳载荷,每种 载荷施加的时间为2小时,直至试样断裂为止;电化学工作站得到如 图7所示的随着时间变化的氢渗透电流曲线。
本实施例中,疲劳试验机的上夹具可上下移动,靠近第一釜盖下 表面的试样上设有限位环33;预设的压力范围为1±0.1MPa;试样由 两端至中部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镍层的厚度为2μm。
如图7所示,当硫化氢压力和氮气压力位于1±0.1MPa范围内3 小时后,电化学工作站检测的流过试样的氢渗透电流稳定后,此时, 疲劳试验机对试样施加从小到大的阶跃式疲劳载荷,每种载荷施加的 时间为2小时,直至试样断裂为止;电化学工作站得到图7的氢渗透 电流曲线。氢渗透电流与氢渗透量成正比,因此本发明通过测量氢渗 透电流获得了氢渗透量的变化曲线。图7的横坐标为时间,单位为小 时;纵坐标为检测的氢渗透电流,单位为μA/cm2。
由图7可以看出,在疲劳载荷为10kN和12kN时,材料的氢渗透 行为未发生改变,表明在该载荷下,材料内部没有发生位错的定向运 动;而当载荷达到14kN时,氢渗透电流有明显升高,表明在该载荷 下,材料内部发生了位错的定向运动,氢在位错中聚集,并随着位错 发生定向运动,从而造成氢的扩散通量增加,因此,氢渗透电流也随 之增大。并且随着载荷的增加,氢渗透电流逐渐增加,表明载荷的增 加,加快了位错的定向运动,造成氢的传输量增加,位错运动并且相 互缠绕可以造成微观孔洞的形成,并且进一步形成微裂纹,最终造成 材料的断裂。
并且对试样的传统疲劳寿命实验表明,在载荷小于12kN时,材 料不会发生疲劳断裂,而当载荷大于14kN时,材料发生疲劳断裂, 并随着载荷的增加发生疲劳断裂的周期缩短,这与本发明得到的实验 结果一致。
如图8所示,传统实验方法测量疲劳极限需要对试样材料进行超 过1x106个循环,一个试样(某一载荷下)就要进行超过270小时的实 验,而利用本发明,仅仅需要两个小时就可以判断该载荷下的实验结 果,这缩短了测试时间。而且本发明测量出的氢渗透电流,反映了穿 过试样的氢总量,本发明通过对其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间接分析出材 料在不同情况下的氢扩散系数、加速量、氢的加速量均与位错运动具 有直接关系,从而为位错密度的测定提高可靠数据依据。图8横坐标 为最大载荷,单位为kN;纵坐标为疲劳次数,单位为次。
应理解,本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 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 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 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