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绵城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雨水收集中流水生态路面。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透水路面在大雨到来之时,无法快速吸水、蓄水,造成大量雨水流失,因而无法达到渗水、净水目的,并可能造成巨大灾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透水路面无法快速吸水、蓄水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雨水收集中流水生态路面,能够在大雨到来之时,快速吸水、蓄水,并实现有效渗水、净水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雨水收集中流水生态路面,包括中流水集水路面砖、透水砂层、底层透水路面砖、砾石粗砂透水层和透水土层,其特征在于:顶层为中流水集水路面砖,中流水集水路面砖优先横纵成排,且集水孔和中流水空腔优先对齐,中流水集水路面砖的下层为透水砂层;
相隔100米~500米设置一道底层透水带,底层透水带的顶层为一排或多排底层透水路面砖,其下面为砾石粗砂透水层,砾石粗砂透水层的下侧为透水土层。
所述的中流水集水路面砖包括顶面、集水孔和中流水空腔,中流水集水路面砖均优先采用普通混凝土,且优先为矩形,中间为中流水空腔;顶部为集水孔,集水孔位于中流水空腔的顶面,集水孔将顶面与中流水空腔联通;集水孔优先为圆形,其直径为5~20mm。
所述的底层透水路面砖包括底面、透水孔、集水孔和中流水空腔,底层透水路面砖为中流水集水路面砖在底面增加透水孔,透水孔与集水孔优先相互错开,且透水孔数量为集水孔数量的1.5~3倍,透水孔直径为集水孔直径的1.5~2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主要利用中流水集水路面砖和底层透水路面砖两种结构,构造十分简单、便于加工制造,大量的雨水可以通过中流水集水路面砖的集水空快速的聚集起来,在通过中流水空腔临时储存起来,然后通过流水空腔流入底层透水路面砖,并通过透水孔,渗入或流入排水道,实现了通过渗水、净水,达到雨水的高效收集利用,起到了防洪防灾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雨水收集中流水生态路面平面示意图;
图2为雨水收集中流水生态路面平面集水断面示意图;
图3为雨水收集中流水生态路面平面的底层透水带断面示意图;
图4为中流水集水路面砖平面示意图;
图5为中流水集水路面砖立面示意图;
图6为底层透水路面砖底面示意图。
图中:1为中流水集水路面砖;2为透水砂层;3为底层透水路面砖;4为砾石粗砂透水层;5为透水土层;1-1为顶面;1-2为集水孔;1-3为中流水空腔;3-1为底面;3-2为透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图6所示,雨水收集中流水生态路面,包括中流水集水路面砖1、透水砂层2、底层透水路面砖3、砾石粗砂透水层4和透水土层5,其特征在于:顶层为中流水集水路面砖1,中流水集水路面砖1优先横纵成排,且集水孔1-2和中流水空腔1-3优先对齐,中流水集水路面砖1的下层为透水砂层2;
相隔100米~500米设置一道底层透水带,底层透水带的顶层为一排或多排底层透水路面砖3,其下面为砾石粗砂透水层4,砾石粗砂透水层4的下侧为透水土层5。
所述的中流水集水路面砖1包括顶面1-1、集水孔1-2和中流水空腔1-3,中流水集水路面砖1均优先采用普通混凝土,且优先为矩形,中间为中流水空腔1-3;顶部为集水孔1-2,集水孔1-2位于中流水空腔1-3的顶面1-1,集水孔1-2将顶面1-1与中流水空腔1-3联通;集水孔1-2优先为圆形,其直径为5~20mm。
所述的底层透水路面砖3包括底面3-1、透水孔3-2、集水孔1-2和中流水空腔1-3,底层透水路面砖3为中流水集水路面砖1在底面增加透水孔3-2,透水孔3-2与集水孔1-2优先相互错开,且透水孔3-2数量为集水孔1-2数量的1.5~3倍,透水孔3-2直径为集水孔1-2直径的1.5~2倍。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