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道路沉陷分层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道路路基土层是对道路进行稳定支撑的基本,在道路铺设后,路基支撑土层进行稳定性检测是对道路是否会产生沉陷情况进行判断的依据,在降水量集中区域及灌溉渠道附近,由于水流冲刷和长时间浸泡等原因,路基支撑土层会出现坑洼并逐渐形成沉陷,造成路基支撑土层对道路的支撑力降低,道路承载能力降低,同时存在道路断裂的风险,现在所使用的通过对道路土层现场进行打孔取芯的方法在使用过程中灵活性较差,同时由于其不能够进行实时检测,为了了解道路路基支撑土层沉陷情况,需要进行高频率的打孔取芯,造成了工作强度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路沉陷分层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技术的不足,该装置通过对路基支撑土层的不同深度进行实时的沉陷检测,提高了对沉陷处的检测及时性,降低了检测人员的工作强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道路沉陷分层检测装置,包括一对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的延伸部Ⅰ,所述支撑主体外壁上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内升降卡合有用于进行沉陷检测的检测主体;
所述检测主体包括支臂Ⅰ、升降卡合于支臂Ⅰ内侧的支臂Ⅱ和升降卡合于支臂Ⅱ内侧的支臂Ⅲ,所述支臂Ⅲ下侧连接设置有锥形钻头,所述支臂Ⅰ和支臂Ⅱ下端设置有支撑口,所述支撑口内侧设置有检测机构;
所述检测机构包括主板、支撑板和滑卡,所述主板后侧面上设置有开槽,所述主板左右两侧设置有与开槽连通的贯穿口Ⅰ,所述贯穿口Ⅰ内卡合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之间连接设置有一对弹簧,所述弹簧上侧设置有连接一对支撑板的拉线Ⅰ,所述拉线Ⅰ上侧连接设置有拉线Ⅱ,所述开槽上侧与拉线Ⅱ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线槽Ⅰ,所述主板上端左右两侧设置有插轴Ⅰ。
优选的,所述右侧支撑主体底面上设置有固定轴,所述左侧支撑主体底面上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供固定轴的左端垂直贯穿的贯穿口Ⅱ。
优选的,所述支臂Ⅰ和支臂Ⅱ内壁上设置有用于进行升降卡合的卡槽Ⅰ,所述支臂Ⅱ和支臂Ⅲ外壁上设置有分别卡合于支臂Ⅰ和卡支臂Ⅱ内壁的卡槽Ⅰ内的延伸部Ⅱ。
优选的,所述支臂Ⅰ和支臂Ⅱ内壁的卡槽Ⅰ后侧设置有供插轴Ⅰ卡合升降的卡槽Ⅱ。
优选的,所述主板外侧卡合设置有滑卡,所述滑卡中部设置有延伸部Ⅲ,所述主板前侧面上设置有供延伸部Ⅲ升降卡合的卡槽Ⅲ,所述滑卡左右两侧设置有插轴Ⅱ,且插轴Ⅱ延伸卡合于支撑口处。
优选的,所述支臂Ⅱ和支臂Ⅲ前侧连接设置有挤压板,所述挤压板处于主板正上方。
优选的,所述支臂Ⅱ前侧壁上贯穿设置有线槽Ⅱ。
优选的,所述支臂Ⅰ上端贯穿设置有一对供拉线Ⅱ穿过的贯穿孔,支臂Ⅰ上端外壁上固定设置有左右一对套管,所述套管内套设有内管,所述左侧的内管下端与支臂Ⅰ下端检测机构的拉线Ⅱ上端连接,所述右侧的内管下端与支臂Ⅱ下端检测机构的拉线Ⅱ上端连接,当所述支臂Ⅱ和支臂Ⅲ向下滑动至最大限度时,拉线Ⅱ呈涨紧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支撑主体上的延伸部Ⅰ处与道路两侧进行卡合,避免土层出现沉陷后支撑主体向下侧掉落。
2、通过滑卡中部的延伸部Ⅲ与主板前侧壁上卡槽Ⅲ之间的卡合,使主板受挤压向下侧滑动时,可平稳的从支撑口处向外侧进行伸展。
3、通过卡槽Ⅰ与延伸部Ⅱ的卡合使支臂Ⅱ和支臂Ⅲ向下侧滑动时保证其直立状态。
4、通过弹簧对支撑板的弹性支撑,使支撑板向外侧滑动过程中中牵拉拉线Ⅰ并牵拉拉线Ⅱ向下侧滑动。
5、通过滑卡两侧的插轴Ⅱ与支臂Ⅰ和支臂Ⅱ的支撑口处侧壁延伸卡合,对滑卡位置进行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支臂Ⅰ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检测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支臂Ⅱ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支臂Ⅲ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套管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1、支撑主体,2、延伸部Ⅰ,3、固定环,4、检测主体,5、支臂Ⅰ,6、支臂Ⅱ,7、支臂Ⅲ,8、锥形钻头,9、支撑口,10、检测机构,11、主板,12、支撑板,13、滑卡,14、开槽,15、贯穿口Ⅰ,16、弹簧,17、拉线Ⅰ,18、拉线Ⅱ,19、线槽Ⅰ,20、插轴Ⅰ,21、固定轴,22、固定板,23、贯穿口Ⅱ,24、卡槽Ⅰ,25、延伸部Ⅱ,26、卡槽Ⅱ,27、延伸部Ⅲ,28、卡槽Ⅲ,29、插轴Ⅱ,30、挤压板,31、线槽Ⅱ,32、贯穿孔,33、套管,34、内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内容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一种道路沉陷分层检测装置,包括一对支撑主体1,右侧支撑主体1底面上设置有固定轴21,左侧支撑主体1底面上设置有固定板22,固定板22上设置有供固定轴21的左端垂直贯穿的贯穿口Ⅱ23,使左右两个支撑主体1平行,支撑主体1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的延伸部Ⅰ2,且延伸部Ⅰ2处与道路两侧进行卡合,可避免土层出现沉陷后支撑主体1向下侧掉落,支撑主体1外壁上设置有固定环3,固定环3内升降卡合有用于进行沉陷检测的检测主体4;
检测主体4包括支臂Ⅰ5、升降卡合于支臂Ⅰ5内侧的支臂Ⅱ6和升降卡合于支臂Ⅱ6内侧的支臂Ⅲ7,支臂Ⅰ5上端贯穿设置有一对供拉线Ⅱ18穿过的贯穿孔32,支臂Ⅰ5上端外壁上固定设置有左右一对套管33,套管33内套设有内管34,左侧的内管34下端与支臂Ⅰ5下端检测机构10的拉线Ⅱ18上端连接,右侧的内管34下端与支臂Ⅱ6下端检测机构10的拉线Ⅱ18上端连接,当支臂Ⅱ6和支臂Ⅲ7向下滑动至最大限度时,拉线Ⅱ18呈涨紧状态,支臂Ⅱ6前侧壁上贯穿设置有线槽Ⅱ31,支臂Ⅰ5和支臂Ⅱ6内壁上设置有用于进行升降卡合的卡槽Ⅰ24,支臂Ⅱ6和支臂Ⅲ7外壁上设置有分别卡合于支臂Ⅰ5和卡支臂Ⅱ6内壁的卡槽Ⅰ24内的延伸部Ⅱ25,通过卡槽Ⅰ24与延伸部Ⅱ25的卡合使支臂Ⅱ6和支臂Ⅲ7向下侧滑动时保证其直立状态,支臂Ⅰ5和支臂Ⅱ6内壁的卡槽Ⅰ24后侧设置有供插轴Ⅰ20卡合升降的卡槽Ⅱ26,支臂Ⅲ7下侧连接设置有锥形钻头8,便于检测主体4向下侧进入土层时减小阻力,支臂Ⅱ6和支臂Ⅲ7前侧连接设置有挤压板30,挤压板30处于主板11正上方,挤压板30向下侧移动时,挤压主板11上端沿卡槽Ⅱ26向下侧移动,支臂Ⅰ5和支臂Ⅱ6下端设置有支撑口9,支撑口9内侧设置有检测机构10,且检测机构10可通过支撑口9向外侧伸展;
检测机构10包括主板11、支撑板12和滑卡13,主板11后侧面上设置有开槽14,主板11左右两侧设置有与开槽14连通的贯穿口Ⅰ15,贯穿口Ⅰ15内卡合设置有支撑板12,且支撑板12可沿贯穿口Ⅰ15进行滑动位移,支撑板12之间连接设置有一对弹簧16,将支撑板12向外侧进行弹性支撑,弹簧16上侧设置有连接一对支撑板12的拉线Ⅰ17,拉线Ⅰ17上侧连接设置有拉线Ⅱ18,通过弹簧16对支撑板12的弹性支撑,使支撑板12向外侧滑动过程中中牵拉拉线Ⅰ17并牵拉拉线Ⅱ18向下侧滑动,开槽14上侧与拉线Ⅱ18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线槽Ⅰ19,主板11上端左右两侧设置有插轴Ⅰ20,主板11外侧卡合设置有滑卡13,滑卡13中部设置有延伸部Ⅲ27,主板11前侧面上设置有供延伸部Ⅲ27升降卡合的卡槽Ⅲ28,通过滑卡13中部的延伸部Ⅲ27与主板11前侧壁上卡槽Ⅲ28之间的卡合,使主板11受挤压向下侧滑动时,可平稳的从支撑口9处向外侧进行伸展,滑卡13左右两侧设置有插轴Ⅱ29,且插轴Ⅱ29延伸卡合于支撑口9处,通过滑卡13两侧的插轴Ⅱ29与支臂Ⅰ5和支臂Ⅱ6的支撑口9处侧壁延伸卡合,对滑卡13位置进行限制。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道路沉陷分层检测装置,其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初始状态下将一对支撑主体1通过延伸部Ⅰ2卡合于铺设后的混凝土或沥青道路两侧,并将固定轴21穿过道路下方卡合于贯穿口Ⅱ23内,使一对支撑主体1保持平行状态。
步骤二:利用打桩机或其他设备先将检测主体4向下侧挤压直至检测主体4中部位置处进入土层内,再将支臂Ⅱ6和支臂Ⅲ7向下侧进行挤压,支臂Ⅱ6前侧壁上的挤压板30对支臂Ⅰ5下端的检测机构10进行逐渐挤压。
步骤三:挤压板30向下挤压移动过程中,对主板11上部向下侧进行挤压,插轴Ⅰ20沿卡槽Ⅱ26向下侧滑动,使主板11下端逐渐穿出支撑口9向外侧伸展,直至主板11达到水平位置后,支撑板12不再受到支撑口9处支臂Ⅰ5侧壁的阻挡通过弹簧16的弹性支撑与贯穿口Ⅰ15处的土层接触,同时支臂Ⅱ6沿卡槽Ⅰ24在支臂Ⅰ5内侧向下滑动至最大限度,此时支臂Ⅰ5下侧检测机构10的拉线Ⅱ18呈涨紧状态,标记或记录左侧内管34顶端位置。
步骤四:再次通过打桩机或其它设备将支臂Ⅲ7向下侧进行挤压,支臂Ⅲ7前侧壁上的挤压板30对支臂Ⅱ6下端的检测机构10进行逐渐挤压,挤压板30向下挤压移动过程中,对主板11上部向下侧进行挤压,插轴Ⅰ20沿卡槽Ⅱ26向下侧滑动,使主板11下端逐渐穿出支撑口9向外侧伸展,直至主板11达到水平位置后,支撑板12不再受到支撑口9处支臂Ⅱ6侧壁的阻挡通过弹簧16的弹性支撑与贯穿口Ⅰ15处的土层接触,同时支臂Ⅲ7沿卡槽Ⅰ24在支臂Ⅱ6内侧向下滑动至最大限度,此时支臂Ⅱ6下侧检测机构10的拉线Ⅱ18呈涨紧状态,标记或记录右侧内管34顶端位置。
步骤五:当路基支撑土层出现沉陷情况时,相应深度处检测机构10的土层向下侧掉落,贯穿口Ⅰ15处的土层在掉落过程中,减小或完全解除了对支撑板12的位置限制,使支撑板12通过弹簧16的弹性支撑沿贯穿口Ⅰ15向外侧进行伸展,单侧或两侧支撑板12进行伸展后,拉线Ⅰ17左右两端向两侧牵拉,使拉线Ⅰ17中部由上侧向下侧运动将拉线Ⅱ18向下侧牵拉,拉线Ⅱ18向下侧带动相应一个内管34沿套管33向下侧滑动,道路检测工作人员通过观察内管34顶端位置与标记记录位置变化,即可得知道路路基支撑土层哪一深度出现了沉陷情况,便于进行及时的填充及修复工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均视为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