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过滤用调节池。
背景技术
调节池用以调节进、出水流量的构筑物;主要起对水量和水质的调节作用,以及对污水pH值、水温,有预曝气的调节作用,还可用作事故排水;对于有些反应,如厌氧反应对水质、水量和冲击负荷较为敏感,所以对于工业废水适当尺寸的调节池,对水质、水量的调节是厌氧反应稳定运行的保证;
专利号为CN201621276167.1提供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多功能废水调节池,包括穿孔曝气管、生物填料、人工格栅、调节池提升泵、液位计、控制器;调节池的池顶有两个检修孔,分别为人工检修孔、设备检修孔;在调节池内,采用穿孔曝气管作为调节池调节水质水量的设备,在外端配置设定功率的曝气风机,并通过管道及阀门将曝气风机与调节池内曝气管道连接起来;同时,在调节池内,按设定比例添加有生物填料;所述人工格栅设置在设备检修孔的周围,与角落中的两面墙将调节池提升泵包围在中间;所述调节池包括两台调节池提升泵,用于将调节池废水提升;在调节池内设置液位计,用来检测调节池内的液位高度;本实用新型可降低相应的初期建设成本,减少了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用地面积;
基于上述检索发现,现有的调节池只能用于调节污水内部水量水质,而在污水长期沉淀于调节池内部后,调节池内部的底端易堆积一定的淤泥,使得现有的调节池无法方便将淤泥从调节池内部清理出,且现有的调节池无法方便将污水进行过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于解决背景中现有的调节池无法方便清理淤泥,无法方便过滤污水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过滤用调节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过滤用调节池,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内部嵌入有过滤池,所述主体内部的下端嵌入有卡槽,所述主体靠近过滤池的侧壁贯穿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上端旋转有阀门,所述主体的另一侧贯穿有出水管;
所述卡槽的内部嵌套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安装有卡接板,所述支撑架的底端安装有贯穿架,所述过滤池的侧面贯穿有贯穿管,所述贯穿管的侧面贯穿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侧面贯穿连接有淤泥罐,所述淤泥罐内部的上方安装有拦截网,所述淤泥罐远离主体一侧的下方贯穿有出泥管,所述淤泥罐靠近主体一侧的贯穿有管道。
优选的,所述管道贯穿设置于主体和淤泥罐的内侧,所述管道整体呈倾斜10-15°设置,且管道内壁呈波浪状设置。
优选的,所述淤泥罐整体安装于过滤池的侧面,且拦截网内部贯穿有多个直径为1-2cm的孔洞。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的内部安装有石英砂材质过滤层,所述贯穿架和卡接板均嵌入于卡槽的内部,且支撑架安装于主体内部的中部。
优选的,所述卡槽贯穿嵌入于主体内壁的中部,且卡槽整体侧面呈凹状设置。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出水管、贯穿管、出泥管和管道的上端均安装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水泵与电源电性连接,且贯穿管安装于主体一侧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过滤用调节池,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种污水处理过滤用调节池设置有支撑架,使得当污水通过进水管进入过滤池内部后,污水通过支撑架进行过滤,过滤后水流进入主体内部的另一侧,过滤后淤泥沉淀至过滤池内部的下端,从而达到了能够通过调节池将污水进行快速过滤的效果。
2、该种污水处理过滤用调节池设置有淤泥罐,使得当淤泥沉淀于过滤池内部后,使用者将贯穿管上端的阀门开启,水泵将过滤池内部淤泥抽吸至淤泥罐内部,抽吸完毕后,将贯穿管上端阀门关闭,淤泥和部分水流抽吸至淤泥罐内部,抽吸后淤泥和水流进行沉淀,沉淀后水流于淤泥的上端,使用者将出泥管上端的阀门开启,从而达到了能够快速将淤泥从调节池内部清理出的效果。
3、该种污水处理过滤用调节池设置有管道,使得当水流沉淀至拦截网的外侧时,使得可通过拦截网将淤泥进行拦截,使用者将管道上端的阀门开启,水流通过管道进入过滤池内部进行二次过滤,从而达到了能够将淤泥内部水流进行回收利用的效果,而通过管道内部呈波浪状设置,使得可通过管道进一步避免淤泥进入过滤池内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中:1-主体,101-过滤池,102-卡槽,103-进水管,104-出水管,2-支撑架,201-卡接板,202-贯穿架,3-淤泥罐,301-出泥管,302-拦截网,4-阀门,5-贯穿管,501-水泵,6-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污水处理过滤用调节池,包括主体1,主体1的内部嵌入有过滤池101,主体1内部的下端嵌入有卡槽102,主体1靠近过滤池101的侧壁贯穿有进水管103,进水管103的上端旋转有阀门4,主体1的另一侧贯穿有出水管104;
卡槽102的内部嵌套连接有支撑架2,支撑架2的两侧安装有卡接板201,支撑架2的底端安装有贯穿架202,过滤池101的侧面贯穿有贯穿管5,贯穿管5的侧面贯穿有水泵501,水泵501的侧面贯穿连接有淤泥罐3,淤泥罐3内部的上方安装有拦截网302,淤泥罐3远离主体1一侧的下方贯穿有出泥管301,淤泥罐3靠近主体1一侧的贯穿有管道6。
在本实施例中:管道6贯穿设置于主体1和淤泥罐3的内侧,管道6整体呈倾斜10-15°设置,且管道6内壁呈波浪状设置,设置有管道6,使得当水流沉淀至拦截网302的外侧时,使得可通过拦截网302将淤泥进行拦截,使用者将管道6上端的阀门4开启,水流通过管道6进入过滤池101内部进行二次过滤,从而达到了能够将淤泥内部水流进行回收利用的效果,而通过管道6内部呈波浪状设置,使得可通过管道6进一步避免淤泥进入过滤池101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淤泥罐3整体安装于过滤池101的侧面,且拦截网302内部贯穿有多个直径为1-2cm的孔洞,设置有淤泥罐3,使得当淤泥沉淀于过滤池101内部后,使用者将贯穿管5上端的阀门4开启,水泵501将过滤池101内部淤泥抽吸至淤泥罐3内部,抽吸完毕后,将贯穿管5上端阀门4关闭,淤泥和部分水流抽吸至淤泥罐3内部,抽吸后淤泥和水流进行沉淀,沉淀后水流于淤泥的上端,使用者将出泥管301上端的阀门4开启,从而达到了能够快速将淤泥从调节池内部清理出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2的内部安装有石英砂材质过滤层,贯穿架202和卡接板201均嵌入于卡槽102的内部,且支撑架2安装于主体1内部的中部,设置有支撑架2,使得当污水通过进水管103进入过滤池101内部后,污水通过支撑架2进行过滤,过滤后水流进入主体1内部的另一侧,过滤后淤泥沉淀至过滤池101内部的下端,从而达到了能够通过调节池将污水进行快速过滤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卡槽102贯穿嵌入于主体1内壁的中部,且卡槽102整体侧面呈凹状设置,通过设置有卡槽102,使得可通过卡槽102方便支撑架2固定于主体1的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103、出水管104、贯穿管5、出泥管301和管道6的上端均安装有阀门4,通过设置有进水管103,使得可通过进水管103方便污水进入过滤池101的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水泵501与电源电性连接,且贯穿管5安装于主体1一侧的下方,通过设置有水泵501,使得可通过水泵501将过滤池101内部的淤泥抽取至淤泥罐3的内部。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处理过滤用调节池时,首先将水泵501与电源电性连接,当污水通过进水管103进入过滤池101内部后,污水通过支撑架2进行过滤,过滤后水流进入主体1内部的另一侧,过滤后淤泥沉淀至过滤池101内部的下端,当淤泥沉淀于过滤池101内部后,使用者将贯穿管5上端的阀门4开启,水泵501将过滤池101内部淤泥抽吸至淤泥罐3内部,抽吸完毕后,将贯穿管5上端阀门4关闭,淤泥和部分水流抽吸至淤泥罐3内部,抽吸后淤泥和水流进行沉淀,沉淀后水流于淤泥的上端,使用者将出泥管301上端的阀门4开启,当水流沉淀至拦截网302的外侧时,使得可通过拦截网302将淤泥进行拦截,使用者将管道6上端的阀门4开启,水流通过管道6进入过滤池101内部进行二次过滤,从而达到了能够将淤泥内部水流进行回收利用的效果,而通过管道6内部呈波浪状设置,使得可通过管道6进一步避免淤泥进入过滤池101内部。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