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动力电池生产用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是为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多指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高尔夫球车提供动力的蓄电池,且动力电池的生产流程较多,其中动力电池一次清洗过后,动力电池烘干的装置也尤为重要。
然而现有的动力电池烘干装置,热风口与电池之间的距离不能够进行调节,导致了热量的损失。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动力电池烘干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生产用烘干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了现有的动力电池烘干装置,热风口与电池之间的距离不能够进行调节,导致了热量的损失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力电池生产用烘干装置,包括烘干装置本体、旋转轴和第二热气通道,所述烘干装置本体的边侧设置有投放通道,且烘干装置本体的另一边侧固定有出货通道,所述旋转轴位于烘干装置本体的内部,且旋转轴的一端安装有电机,并且电机位于烘干装置本体的外侧,所述旋转轴上设置有转动带,且转动带位于热气排放口的下方,并且热气排放口的一端连接有第一热气通道,所述第一热气通道的中部固定有称重轴,且第一热气通道的两端位于烘干装置本体的内部,并且称重轴的一端连接有液压伸缩机,所述第二热气通道的底部贯穿于烘干装置本体的顶部与第一热气通道的边侧相互连接,且第二热气通道的中部设置有第三热气通道,并且第三热气通道的一端连接有热风机,所述热风机的另一边侧设置有第一软管,且第一软管位于气泵的边侧,并且气泵的另一边侧连接有第二软管。
优选的,所述烘干装置本体的底部与投放通道之间存在倾斜向下的夹角,且投放通道的底部与转动带的顶部之间的高度为1CM。
优选的,所述转动带的表面设计为“凹凸”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热气排放口在第一热气通道上等间距分布,且热气排放口的底部设计为网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热气排放口、第一热气通道、第二热气通道、第三热气通道、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均设计为中空结构,且热气排放口、第一热气通道和第二热气通道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优选的,所述第一热气通道通过液压伸缩机和称重轴与烘干装置本体构成升降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动力电池生产用烘干装置,因烘干装置本体的底部与投放通道之间存在倾斜向下的夹角,且投放通道的底部与转动带的顶部之间的高度为1CM,避免了动力电池从投放通道上滑到转动带上时,由于重力作用撞击转动带,导致损坏,同时防止了动力电池从转动带的边侧滑出,导致破损,进而保证了在烘干过程中电池不必要的损失,且转动带的表面设计为“凹凸”型结构,保证了电池与转动带之间具有较强的摩擦力,从而保证了电池正常运动,从出货通道流出,不会出现滞留的现象,从而影响烘干的效果,除此之外,第一热气通道通过液压伸缩机和称重轴与烘干装置本体构成升降结构,保证了产生的热量第一时间的作用到电池上,从而加快了烘干的速度,同时对不同体积大小的电池均能进行干燥,避免因电池的体积大小去更换新的烘干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热气排放口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烘干装置本体;2、投放通道;3、出货通道;4、旋转轴;5、电机;6、转动带;7、热气排放口;8、第一热气通道;9、液压伸缩机;10、第二热气通道;11、第三热气通道;12、热风机;13、第一软管;14、气泵;15、第二软管;16、称重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动力电池生产用烘干装置,包括烘干装置本体1、投放通道2、出货通道3、旋转轴4、电机5、转动带6、热气排放口7、第一热气通道8、液压伸缩机9、第二热气通道10、第三热气通道11、热风机12、第一软管13、气泵14、第二软管15和称重轴16,烘干装置本体1的边侧设置有投放通道2,且烘干装置本体1的另一边侧固定有出货通道3,烘干装置本体1的底部与投放通道2之间存在倾斜向下的夹角,且投放通道2的底部与转动带6的顶部之间的高度为1CM,避免了动力电池从投放通道2上滑到转动带6上时,由于重力作用撞击转动带6,导致损坏,同时防止了动力电池从转动带6的边侧滑出,导致破损,进而保证了在烘干过程中电池不必要的损失,旋转轴4位于烘干装置本体1的内部,且旋转轴4的一端安装有电机5,并且电机5位于烘干装置本体1的外侧,旋转轴4上设置有转动带6,转动带6的表面设计为“凹凸”型结构,保证了电池与转动带6之间具有较强的摩擦力,从而保证了电池正常运动,从出货通道3流出,不会出现滞留的现象,从而影响烘干的效果,且转动带6位于热气排放口7的下方,热气排放口7在第一热气通道8上等间距分布,且热气排放口7的底部设计为网状结构,保证了电池在转动带6上运动时,热气排放口7产生的热量第一时间的作用到电池上,进而加快了烘干的速度,同时减少了热量的损失,从而节省了成本,并且热气排放口7的一端连接有第一热气通道8,热气排放口7、第一热气通道8、第二热气通道10、第三热气通道11、第一软管13和第二软管15均设计为中空结构,且热气排放口7、第一热气通道8和第二热气通道10的材质均为不锈钢,保证了热量之间的传输,同时保证了热气排放口7、第一热气通道8和第二热气通道10具有称重的能力,第一热气通道8的中部固定有称重轴16,且第一热气通道8的两端位于烘干装置本体1的内部,并且称重轴16的一端连接有液压伸缩机9,第一热气通道8通过液压伸缩机9和称重轴16与烘干装置本体1构成升降结构,保证了产生的热量第一时间的作用到电池上,从而加快了烘干的速度,同时对不同体积大小的电池均能进行干燥,避免因电池的体积大小去更换新的烘干机,第二热气通道10的底部贯穿于烘干装置本体1的顶部与第一热气通道8的边侧相互连接,且第二热气通道10的中部设置有第三热气通道11,并且第三热气通道11的一端连接有热风机12,所述热风机12的另一边侧设置有第一软管13,且第一软管13位于气泵14的边侧,并且气泵14的另一边侧连接有第二软管15。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动力电池生产用烘干装置时,首先启动电机5,然后电机5带动旋转轴4进行转动,同时旋转轴4带动转动带6进行转动,且转动带6的表面设置为“凹凸”型结构,保证了电池能够随着转动带6一起运动,接着根据需要烘干的电池高度,调节转动带6与热气排放口7之间的高度,此时只需启动动液压伸缩机9,由于液压伸缩机9具有伸缩的功能,为现有的产品,因此对其结构不做详细描述,动液压伸缩机9带动称重轴16进行伸缩,进而带动第一热气通道8上的热气排放口7进行升降,从而调节了转动带6与热气排放口7之间的高度,高度调好之后,启动气泵14将外界空气从第二软管15的一端吸收到第一软管13的内部,接着空气通过热风机12的加热作用后,再通过第三热气通道11流到第二热气通道10的内部,接着空气通过第二热气通道10的两端流到第一热气通道8的内部,接着空气通过第一热气通道8从热气排放口7中流出,再接着将动力电池放到投放通道2中,从而流到转动带6上,接着排放口7放出的热量对电池进行烘干,最后从出货通道3处流出。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