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字化视频/音频接口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的HDMI连接器。
背景技术
数字化的视频/音频的技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信号转化传输至输出设备进行输出,方能被肉眼或耳朵接收;
由于数据传输领域发展迅猛,现有显示器的更新速度赶不及换代速度,故市面上的显示器输出接口参差不起,包括有VGA接口、DVI接口、DP接口以及HDMI接口等多种接口,而现有的连接器只能针对单类型的接口进行数据传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HDMI连接器,用以适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显示器输出接口。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设计一种多功能的HDMI连接器,包括壳体、第一接头、第二接头、连接件、线缆以及移动柱;
所述壳体的前后端均开设有接头开口,所述接头开口的下半部分呈阶梯状,所述壳体包括电极,两个所述电极分别固连在两个所述接头开口的阶梯状侧面上,两个所述电极与所述线缆电性连接;所述壳体的左端开有线缆开口;所述壳体的左壳的内壁上开设有一段滑槽,所述滑槽的两端向下分别开设有形状一致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壳体的右壳上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贯穿所述壳体的右壳壳壁,所述通槽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滑槽的截面形状一致;
所述第一接头包括端子,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一接头末端的下底面固连,所述端子的中心线与所述电极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第一接头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对称设置,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接头开口上;
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中心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从左至右贯通所述连接件;
所述移动柱的一端从右至左依次穿过所述通槽与所述通孔,并抵在所述滑槽上;所述移动柱的另一端固连有把手。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开设在所述滑槽的中心,所述第三开口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开口的形状一致。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有防脱环,所述防脱环固连在所述移动柱上,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抵在所述壳体的右壳的内壁上。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极为弹性金属条,所述电极的左半段与右半段弯折成一个锐角,所述电极的右半段固连所述接头开口的阶梯状侧壁;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包覆有绝缘膜。
本技术方案中,两个接头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并且连接件有通孔可供移动柱插入,可通过移动移动柱改变两个接头的位置,并且设有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可供锁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提供两种不同型号的接头供用户使用,可根据实际市场的需要将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更换为市面上常用的不同类型的接头如VGA接头、DVI接头、DP接头以及HDMI接头等多种接头,使得可以适配大多数的显示器输出接口,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多样化;并且在其中一个使用时,另一个会缩回壳体中,以防被外界污染侵蚀,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多功能的HDMI连接器的内部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多功能的HDMI连接器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多功能的HDMI连接器右视剖切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多功能的HDMI连接器的壳体右视剖切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多功能的HDMI连接器改进后的内部结构图。
图中,1-壳体,2-第一接头,3-第二接头,4-连接件,5-线缆,6-移动柱,11-接头开口,12-滑槽,13-通槽,14-电极,21-端子,41-通孔,61-把手,62-防脱环,121-第一开口,122-第二开口,123-第三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多功能的HDMI连接器,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壳体1、第一接头2、第二接头3、连接件4、线缆5以及移动柱6;
所述壳体1的前后端均开设有接头开口11,所述接头开口11的下半部分呈阶梯状,所述壳体1包括电极14,两个所述电极14分别固连在两个所述接头开口11的阶梯状侧面上,两个所述电极14与所述线缆5电性连接;所述壳体1的左端开有线缆开口;所述壳体1的左壳的内壁上开设有一段滑槽12,所述滑槽12的两端向下分别开设有形状一致的第一开口121和第二开口122;所述壳体1的右壳上开设有通槽13,所述通槽13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滑槽12的截面形状一致;
所述第一接头2包括端子21,所述端子21与所述第一接头2末端的下底面固连,所述端子21的中心线与所述电极14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接头3与所述第一接头2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接头2与所述第二接头3对称设置,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接头开口11上;
所述第一接头2与所述第二接头3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4连接,所述连接件4的中心开设有通孔41,所述通孔41从左至右贯通所述连接件4;
所述移动柱6的一端从右至左依次穿过所述通槽13与所述通孔41,并抵在所述滑槽12上;所述移动柱6的另一端固连有把手61;
如图1所示,此时第一接头2缩回壳体1内部,第二接头3伸出壳体供给使用,第二接头3的端子与电极14接触,保证数据之间的传递,并且此时的移动柱6插在第二开口122上,连接件4无法带动接头移动;
当需要更换接头使用时,先将移动柱6抬起,使移动柱6脱离第二开口122,此时整个连接件4抬起,对应的通过连接件4连接的第一接头2和第二接头3均抬起,再将移动柱6前移至第一开口121并放下锁紧,在此移动过程中,连接件4、第一接头2、第二接头3均一起移动,直至第一接头2伸出壳体,第二接头3缩入壳体中,并且第一接头的端子21与前端的电极14接触,使得第一接头2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还包括有第三开口123,所述第三开口123开设在所述滑槽12的中心,所述第三开口123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开口121的形状一致。
设置有第三开口123在滑槽12的中心位置,当移动柱6位于第三开口123时,第一接头2与第二接头3均缩回至壳体1内部,在不使用时可有效保护两个接头。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防脱环62,所述防脱环62固连在所述移动柱6上,位于所述壳体1内部,抵在所述壳体1的右壳的内壁上。
为了防止移动柱6被拉出,设置防脱换62抵在壳体1的右壳内壁。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14为弹性金属条,所述电极14的左半段与右半段弯折成一个锐角,所述电极14的右半段固连所述接头开口11的阶梯状侧壁。
将电极14设置为呈锐角弯折呈两段的金属条,并且其中一段固连在接头开口11的侧壁上,当端子21移动并接触到电极14时,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并能够加大二者的接触面积,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的外表面包覆有绝缘膜。
为了防止连接器在使用时漏电,设置有绝缘膜包覆在壳体1上。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