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罩壳,特别涉及一种手机保护罩壳。
背景技术
手机保护壳发展到现在,已不再是单纯的实用商品。随着手机在年轻群落中的普及,几乎每一个追求时尚的年轻人都希望拥有一部独一无二的手机。给手机美容逐渐成了他们展示个性的一种方式。为了迎合这种趋势,手机保护壳生产商又推出了许多做工更为精良,色彩图案更加别致的产品。这使得手机保护壳的类型更加多元化。在中国,各种中高端手机使用人群的普遍化、普及化。看到全球手机壳的发展前景,使得手机壳的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这些公司以各种材料生产手机壳,同时也着重手机壳的美观、个性,以及品质,逐渐的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现有的手机保护套结构比较简单,而且容易使得手机散热较慢,对手机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不具备支撑架的功能,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手机保护罩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保护罩壳,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手机保护套结构比较简单,而且容易使得手机散热较慢,对手机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不具备支撑架的功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手机保护罩壳,包括保护壳、散热盒和第一通孔,所述保护壳的内腔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腔上下分别安装有处理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保护壳的底部连通有散热盒,所述保护壳的内腔上端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散热盒的顶部开设有数个第二通孔,所述散热盒的底部插接有插头,所述插头的底部连接有连接绳的一端,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和散热盒的外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壳的背面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内腔安装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外壁套设有支撑板。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盒的内腔安装有支杆且支杆的数目为两组,所述支杆的一侧安装有散热扇。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盒的底部开设有数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内腔设置有防尘网,所述散热盒的内部中间处开设有插孔。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数据输出端和处理器的数据输入端连接,所述处理器的信号输出端和散热扇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型号为pt100,所述处理器的型号为mtk569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手机保护罩壳,通过散热扇进行鼓风散热,使得散热加快,避免了手机套包裹使得手机热量散发不掉而对手机产生一定的影响。
2.本实用新型的手机保护罩壳,通过温度传感器反馈温度,然后处理器控制散热扇的启闭,使得散热及时,当温度较高时再启动散热扇,避免浪费不必要的电能。
3.本实用新型的手机保护罩壳,通过手机壳背面设置有支撑板使得具备支撑的功能,为利用手机看视屏提供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手机保护罩壳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手机保护罩壳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手机保护罩壳的散热盒内腔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手机保护罩壳的散热盒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中:1、保护壳;2、凹槽;3、处理器;4、温度传感器;5、散热盒;6、第二通孔;7、连接绳;8、支杆;9、散热扇;10、第三通孔;11、防尘网;12、插孔;13、放置槽;14、固定轴;15、支撑板;16、插头;17、连接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4所示,一种手机保护罩壳,包括保护壳1、散热盒5和第一通孔7,所述保护壳1的内腔开设有凹槽2,所述凹槽2的内腔上下分别安装有处理器3和温度传感器4,所述保护壳1的底部连通有散热盒5,所述保护壳1的内腔上端开设有第一通孔7,所述散热盒5的顶部开设有数个第二通孔6,所述散热盒5的底部插接有插头16,所述插头16的底部连接有连接绳17的一端,所述连接绳17的另一端和散热盒5的外壁连接。
其中,所述保护壳1的背面开设有放置槽13,所述放置槽13的内腔安装有固定轴14,所述固定轴14的外壁套设有支撑板15,通过支撑板15可进行支撑,使得手机倾斜一定角度,方便观看。
其中,所述散热盒5的内腔安装有支杆8且支杆8的数目为两组,所述支杆8的一侧安装有散热扇9。
其中,所述散热盒5的底部开设有数个第三通孔10,所述第三通孔10的内腔设置有防尘网11,所述散热盒5的内部中间处开设有插孔12,通过插孔12可进行充电。
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4的数据输出端和处理器3的数据输入端连接,所述处理器3的信号输出端和散热扇9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4的型号为pt100,所述处理器3的型号为mtk5692。
工作原理:首先将手机放入手机保护壳1的内腔,然后将插头16插上,在手机使用的过程中,温度传感器4会将温度数据反馈给处理器3,当大于预设值的时候,处理器会启动散热扇9进行鼓风散热,当需要利用手机观看视频的时候,通过将手机横置,然后转动支撑板15进行支撑即可,该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实用性强。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