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领域的恒流管,具体是主要为芯片与框架焊接为一体后,在芯片的电极上分别引出引脚,并封装构成的恒流管。
背景技术
LED是一种可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和辐射能的发光器件,具有工作电压低,耗电量小,发光效率高,发光响应时间极短,光色纯,结构牢固,抗冲击,耐振动,性能稳定可靠,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等一系列特性,发展突飞猛进,现已能批量生产整个可见光谱段各种颜色的高亮度、高性能产品。国产红、绿、橙、黄的LED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2%,“十五”期间的产业目标是达到年产300亿只的能力,实现超高亮度AiGslnP的LED外延片和芯片的大生产,年产10亿只以上红、橙、黄超高亮度LED管芯,突破GaN材料的关键技术,实现蓝、绿、白的LED的中批量生产。据预测,到2005年国际上LED的市场需求量约为2000亿只,销售额达800亿美元。
近几年,LED的发光效率增长100倍,成本下降10倍,广泛用于大面积图文显示全彩屏,状态指示、标志照明、信号显示、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汽车组合尾灯及车内照明等等方面,其发展前景吸引全球照明大厂家都先后加入LED光源及市场开发中。极具发展与应用前景的是白光LED,用作固体照明器件的经济性显著,且有利环保,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白炽灯,世界年增长率在20%以上,美、日、欧及中国台湾省均推出了半导体照明计划。目前,普通白光LED发光效率25lm/W,专家预计2005年可能超过300lm/W。功率型LED优异的散热特性与光学特性更能适应普通照明领域,被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是LED进入照明市场的必由之路。为替代荧光灯、白光LED必须具有150-200lm/W的光效,且每Im的价格应明显低于0.015/Im(现价约0.25$/Im,红LED为0.065/Im),要实现这一目标仍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研究,但克服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十分遥远的事。按固体发光物理学原理,LED的发光效率能近似100%,因此,LED被誉为21世纪新光源,有望成为继白炽灯、荧光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之后的第四代光源。
因此,LED的作用由上可见,驱动电源的性能提高也有了迫切的需求。而恒流管作为驱动电源的部件之一,其能在很宽的电压范围内输出恒定的电流,并具有很高的动态阻抗。由于横流性能好、价格低、使用简便,被广泛应用于恒流源、稳压源、放大器以及电子仪器的保护电路中。
与本发明相关的恒流管有以下几种封装形式:TO-126;TO-92; TO-220;DO-15、DO-41、DO-27、SMA、SMB、SMC。
但是目前的恒流管有一个缺陷:饱和压降在3-5V之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任务在于提供一种低饱和压降的恒流管,具体是一种饱和压降能控制在1.1-3.5V的恒流管。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低饱和压降的恒流管,主要为芯片与框架焊接为一体后,在芯片的电极上分别引出引脚,并封装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上增加负电极窗口,将负电极引至负电极窗口中,与框架焊接为一体,所述负电极从框架处引出。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缩短了正负极间的距离,减少了导通电阻,从而降低了恒流管的导通饱和压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不同状态的性能检测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恒流管建议使用电压为5-10V,可承受电压为70V。
电流为40mA以下的,封装形式为TO-92,也可以为DO-41、DO-15和SMA、SMB。40-150 mA的产品以TO-126、DO-27和SMC为主。150mA以上产品主要以TO-220 封装。
以上所有不同的封装形式的恒流管,其内部结构相同,均如图所示:
本发明的恒流管封装内部的结构为:芯片1的衬底与框架6焊接为一体。芯片1的正面上设正极2、负极3。正极2设在芯片1上,用引脚8引出;负极3设在芯片1下方,将负极3用跳线5与框架6连接为一体后,在框架处焊接引脚7引出。与传统的结构相比,传统封装芯片上没有负极3,也没有负极3与衬底连在一起。
以上结构的恒流管,在不同的的电压下进行检测,检测的曲线示意图如图3所示,将图3的结果进行整理,得到如表1所示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