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燃耐腐蚀的PBT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又名聚对苯二甲酸四次甲基酯,属于聚酯系列,是一种乳白色半透明到不透明、结晶型热塑性聚酯树脂。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其耐候性好、吸水率低、介电损耗大,耐热水、碱类、酸类、油类侵蚀,成型性良好。但同时耐水解性差,低温下可迅速结晶,缺口冲击强度低,成型收缩率大。PBT结晶速度快,通常由注塑法加工成型,主要用于汽车、电子电器、工业机械和聚合物合金、共混工业。如作为汽车中的分配器、车体部件、点火器线圈骨架、绝缘盖、排气系统零部件、摩托车点火器、电子电器工业中如电视机的偏转线圈,显像管和电位器支架,伴音输出变压器骨架,适配器骨架,开关接插件、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电机端盖、轴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燃耐腐蚀的PBT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阻燃耐腐蚀的PBT复合材料,通过如下重量份比例的原料制备而成: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70~80份;纳米二氧化硅,10~20份;纳米二氧化钛,5~15份;三氧化二锑,4~6份;钼酸锌,6~8份;三聚磷酸钠,1~3份;六偏磷酸钠,1~3份;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7~9份;抗氧剂168,0.6~0.8份;松香,3~5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共7~9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为6~8:1。
进一步地,所述的阻燃耐腐蚀的PBT复合材料通过如下重量份比例的原料制备而成: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75份;纳米二氧化硅,15份;纳米二氧化钛,10份;三氧化二锑,5份;钼酸锌,7份;三聚磷酸钠,2份;六偏磷酸钠,2份;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8份;抗氧剂168,0.7份;松香,4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共8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为7:1。
进一步地,所述的阻燃耐腐蚀的PBT复合材料通过如下重量份比例的原料制备而成: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70份;纳米二氧化硅,10份;纳米二氧化钛,5份;三氧化二锑,4份;钼酸锌,6份;三聚磷酸钠,1份;六偏磷酸钠,1份;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7份;抗氧剂168,0.6份;松香,3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共7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为6:1。
进一步地,所述的阻燃耐腐蚀的PBT复合材料通过如下重量份比例的原料制备而成: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80份;纳米二氧化硅,20份;纳米二氧化钛,15份;三氧化二锑,6份;钼酸锌,8份;三聚磷酸钠,3份;六偏磷酸钠,3份;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9份;抗氧剂168,0.8份;松香,5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共9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为8:1。
上述PBT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钼酸锌、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抗氧剂168、松香、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混合均匀,在80~100℃下,反应0.5~1.5小时;
步骤S2,将步骤S1的产物与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锑,倒入均质机中,混合20~40分钟即得。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PBT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阻燃耐腐蚀性能,这种技术效果与原料中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有关,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为6~8:1时,阻燃耐腐蚀性能最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但并不以此限定本发明保护范围。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实施例1:PBT复合材料的制备
原料重量份比: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75份;纳米二氧化硅,15份;纳米二氧化钛,10份;三氧化二锑,5份;钼酸锌,7份;三聚磷酸钠,2份;六偏磷酸钠,2份;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8份;抗氧剂168,0.7份;松香,4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共8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为7:1。
制备方法:
步骤S1,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钼酸锌、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抗氧剂168、松香、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混合均匀,在90℃下,反应1小时;
步骤S2,将步骤S1的产物与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锑,倒入均质机中,混合30分钟即得。
实施例2:PBT复合材料的制备
原料重量份比: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70份;纳米二氧化硅,10份;纳米二氧化钛,5份;三氧化二锑,4份;钼酸锌,6份;三聚磷酸钠,1份;六偏磷酸钠,1份;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7份;抗氧剂168,0.6份;松香,3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共7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为6:1。
制备方法:
步骤S1,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钼酸锌、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抗氧剂168、松香、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混合均匀,在90℃下,反应1小时;
步骤S2,将步骤S1的产物与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锑,倒入均质机中,混合30分钟即得。
实施例3:PBT复合材料的制备
原料重量份比: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80份;纳米二氧化硅,20份;纳米二氧化钛,15份;三氧化二锑,6份;钼酸锌,8份;三聚磷酸钠,3份;六偏磷酸钠,3份;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9份;抗氧剂168,0.8份;松香,5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共9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为8:1。
制备方法:
步骤S1,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钼酸锌、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抗氧剂168、松香、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混合均匀,在90℃下,反应1小时;
步骤S2,将步骤S1的产物与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锑,倒入均质机中,混合30分钟即得。
实施例4:PBT复合材料的制备
原料重量份比: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75份;纳米二氧化硅,15份;纳米二氧化钛,10份;三氧化二锑,5份;钼酸锌,7份;三聚磷酸钠,2份;六偏磷酸钠,2份;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8份;抗氧剂168,0.7份;松香,4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共8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为6:1。
制备方法:
步骤S1,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钼酸锌、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抗氧剂168、松香、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混合均匀,在90℃下,反应1小时;
步骤S2,将步骤S1的产物与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锑,倒入均质机中,混合30分钟即得。
实施例5:PBT复合材料的制备
原料重量份比: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75份;纳米二氧化硅,15份;纳米二氧化钛,10份;三氧化二锑,5份;钼酸锌,7份;三聚磷酸钠,2份;六偏磷酸钠,2份;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8份;抗氧剂168,0.7份;松香,4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共8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为8:1。
制备方法:
步骤S1,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钼酸锌、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抗氧剂168、松香、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混合均匀,在90℃下,反应1小时;
步骤S2,将步骤S1的产物与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锑,倒入均质机中,混合30分钟即得。
实施例6:对比实施例,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为5:1
原料重量份比: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75份;纳米二氧化硅,15份;纳米二氧化钛,10份;三氧化二锑,5份;钼酸锌,7份;三聚磷酸钠,2份;六偏磷酸钠,2份;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8份;抗氧剂168,0.7份;松香,4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共8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为5:1。
制备方法:
步骤S1,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钼酸锌、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抗氧剂168、松香、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混合均匀,在90℃下,反应1小时;
步骤S2,将步骤S1的产物与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锑,倒入均质机中,混合30分钟即得。
实施例7:对比实施例,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为9:1
原料重量份比: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75份;纳米二氧化硅,15份;纳米二氧化钛,10份;三氧化二锑,5份;钼酸锌,7份;三聚磷酸钠,2份;六偏磷酸钠,2份;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8份;抗氧剂168,0.7份;松香,4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共8份,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为9:1。
制备方法:
步骤S1,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钼酸锌、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硫代二丙酸双十八醇酯、抗氧剂168、松香、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混合均匀,在90℃下,反应1小时;
步骤S2,将步骤S1的产物与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锑,倒入均质机中,混合30分钟即得。
实施例8:效果实施例
分别测试实施例1~7制备的PBT复合材料的阻燃耐腐蚀性能,结果如下表。
氧指数高表示材料不易燃烧,氧指数低表示材料容易燃烧。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PBT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阻燃耐腐蚀性能,这种技术效果与原料中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有关,十二烷基硫酸钠与二丁基二辛酸锡的重量份之比为6~8:1时,阻燃耐腐蚀性能最优。
上述实施例的作用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但并不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