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悬架式的集成电路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电子产业不断缩小电子元件的尺寸,并在电子元件在持续增加功能,使得集成电路的功能及复杂度不断提升。而此一趋势亦驱使集成电路元件的封装技术朝向小尺寸、高脚数且高电/热效能的方向发展,并符合预定的工业标准。由于高效能集成电路元件产生更高的热量,且现行的小型封装技术一般为密封封装,其不仅散热效果较差,而且封装时安装麻烦,组装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了一种悬架式的集成电路封装结构,其方便集成电路的封装,提高组装效率,同时方便集成电路的散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悬架式的集成电路封装结构,包括承载底板,承载底板的两侧固定有两个相对的承载座,承载座临近承载底板中心的一侧成型有凹台,凹台内安置有集成电路芯片,集成电路芯片下侧的承载座上成型有散热槽孔,集成电路芯片上侧的承载座上成型有插槽,插槽插接有限位板,限位板的一端伸出承载座的插槽位于集成电路芯片的上方;所述承载座插槽的上底面上成型有贯穿承载座上端面的导向槽,限位板的上端面上成型有拨块,拨块插接在承载座的导向槽内,承载座的插槽内插接有压簧,压簧的两端分别压靠在挡板和限位板上,挡板插接固定在承载座的插槽内,集成电路芯片的两侧成型有若干触点,限位板内镶嵌有若干导电片,导电片的一端成型有圆弧形的触片,触片抵靠在集成电路芯片的触点上,导电片的另一端抵靠在导电块,导电块镶嵌在承载座内通过导线和针脚电连接,针脚固定在承载底板的两侧壁上。
所述集成电路芯片上触点的个数和限位板上的导电片个数相同,导电片个数和针脚个数相同。
所述的触点呈两列均匀分布在集成电路芯片的两侧,针脚呈线性均匀分布在承载底板的两侧。
所述限位板上的拨块露出承载座的上端面。
所述承载座上的导向槽的长度大于限位板伸出承载座插槽的长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其采用开放式的封装结构来固定集成电路芯片,则散热效果好,同时封装结构简单方便,能实现集成电路芯片与封装组件的快速组装,提高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发明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发明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承载底板;2、承载座;21、凹台;22、散热槽孔;23、插槽;24、承载座;3、集成电路芯片;31、触点;4、限位板;41、拨块;5、压簧;6、挡板;7、导电片;71、触片;8、导电块;9、针脚。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见图1至3所示,一种悬架式的集成电路封装结构,包括承载底板1,承载底板1的两侧固定有两个相对的承载座2,承载座2临近承载底板1中心的一侧成型有凹台21,凹台21内安置有集成电路芯片3,集成电路芯片3下侧的承载座2上成型有散热槽孔22,集成电路芯片3上侧的承载座2上成型有插槽23,插槽23插接有限位板4,限位板4的一端伸出承载座2的插槽23位于集成电路芯片3的上方;所述承载座2插槽23的上底面上成型有贯穿承载座2上端面的导向槽24,限位板4的上端面上成型有拨块41,拨块41插接在承载座2的导向槽24内,承载座2的插槽23内插接有压簧5,压簧5的两端分别压靠在挡板6和限位板4上,挡板6插接固定在承载座2的插槽23内,集成电路芯片3的两侧成型有若干触点31,限位板4内镶嵌有若干导电片7,导电片7的一端成型有圆弧形的触片71,触片71抵靠在集成电路芯片3的触点31上,导电片7的另一端抵靠在导电块8,导电块8镶嵌在承载座2内并通过导线和针脚9电连接,针脚9固定在承载底板1的两侧壁上。
所述集成电路芯片3上触点31的个数和限位板4上的导电片7个数相同,导电片7个数和针脚9个数相同。
所述的触点31呈两列均匀分布在集成电路芯片3的两侧,针脚9呈线性均匀分布在承载底板1的两侧。
所述限位板4上的拨块41露出承载座2的上端面。
所述承载座2上的导向槽24的长度大于限位板4伸出承载座2插槽23的长度。
工作原理:本发明为集成电路的封装结构,其采用开放式结构来固定集成电路芯片3,集成电路芯片3悬架定位在承载座2上,并在承载座2上开设散热槽孔22,散热效果好,同时方便集成电路芯片3的封装,封装时,通过拨块41将限位板4移动到承载座2内,放入集成电路芯片,然后松开拨块41即可,则限位板4在压簧5的作用下复位限制集成电路芯片3,并实现限位板4上的导电片7电连接集成电路芯片3上的触点31,实现触点31与针脚9电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