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杆运输车,具体涉及一种电力公路施工电线杆逐根安装运输车,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在公路两侧逐根进行电线杆安装的电力公路施工电线杆逐根安装运输车。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电力行的不断发展,其中在现在的电力设备的发展中,电线杆是比不可是的布线设备之一,从而能够利用电线杆将线缆铺设在高空处,从而能够进一步保证到将电力输送到千家万户,由于电线杆在铺设的过程中大多都是铺设在公路的两侧,所以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会在公路的两侧预埋电线杆,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方便后期的电力输送以及信号线缆的铺设,其中在现在的电线杆铺设的过程中都是利用运输车厢将电线杆运输到指定位置以后,然后再对电线杆进行逐根的吊装卸下,并且在安装固定的过程中同样的需要吊车进行逐根的安装固定,从而完成电线杆的铺设,虽然利用吊车进行逐根的吊装能够完成安装固定,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在将电线杆运输到指定位置以后需要利用吊车逐根的进行吊装卸货,并且在安装的过程中同样的需要逐根的进行吊装固定,在反复的吊装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同时也增加了吊车的使用时间,进一步的增加了石油的消耗,进一步的增加了公路的建设成本,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电线杆的铺设效率。
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电力公路施工电线杆逐根安装运输车,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力公路施工电线杆逐根安装运输车,本发明结构简单,能够将所述线杆体对应设在所述线杆槽内,能够通过所述线杆滑动口能够进一步的流通到所述厢体内腔内,在所述厢体内腔内设置有一转动的链条,从而能够通过所述链条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拉动架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拉动架能够进一步的拉动所述线杆体的滑动,从而能够对所述线杆体进行进一步的输送,在所述车厢体一侧设置有一厢体侧槽,在所述厢体侧槽内设置有滑动的第一滑动盘,从而能够通过所述链条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将所述线杆体输送到所述线杆固定筒内,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液压推杆能够进一步的将所述第一支撑筒进行顶压,从而能够使所述线杆体处于垂直的状态,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滑动盘在所述第一滑动盘上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线杆体的转动,从而能够实现调整所述线杆体的安装位置,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滑动盘在所述第二滑动盘上的滑动,能够进一步调整所述线杆体的安装位置,从而能够实现对所述线杆体进行精确逐根安装的目的,从而避免吊车逐根吊装造成的石油消耗,同时也进一步的增加的施工效率。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力公路施工电线杆逐根安装运输车,包括有一车厢体,所述车厢体上设有线杆体,所述车厢体上对应连接有一排支撑板,每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构成一线杆槽,所述线杆体并排设在所述线杆槽内,所述车厢体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线杆槽相对应连通的线杆滑动口,所述车厢体内设置有一厢体内腔,所述线杆滑动口分别与所述厢体内腔相对应连通,所述厢体内腔内设置有一转动的链条,所述链条上设置有一圈与所述线杆体相对应的拉动架,所述线杆滑动口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车厢体内滑动的滑动挡块,所述滑动挡块控制所述线杆体滑动,所述车厢体内设置有一第四电机驱动的第五转轴,所述第五转轴带动所述链条和所述滑动挡块相对应动作,能够将所述线杆体依此的设在所述线杆槽内,从而能够同所述滑动挡块的滑动能够实现对所述线杆槽内的电线杆进行逐根的输送,从而能够将所述线杆体能够逐根的输送到所述厢体内腔内,从而能够通过所述链条的转动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线杆体的滑动,从而能够对所述线杆体进行逐根的输送,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线杆体能够进行逐根的安装,避免了利用吊车逐根卸载所述线杆体造成的石油消耗,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
所述车厢体一侧设置有一与所述厢体内腔相对应的厢体侧槽,所述厢体侧槽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一滑动盘,所述第一滑动盘上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二滑动盘,所述第二滑动盘上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三滑动盘,所述第三滑动盘上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一支撑筒,所述第一支撑筒上连接有一第二支撑筒,所述第一支撑筒与所述第二支撑筒相对应连接构成一线杆固定筒,所述线杆固定筒与所述厢体内腔相对应,所述第三滑动盘上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三滑动块,所述第三滑动块与所述第一支撑筒之间通过一液压推杆相对应连接,能够通过所述链条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将所述线杆体输送到所述线杆固定筒内,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液压推杆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第一支撑筒进行顶压,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线杆体进行顶压,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滑动盘在所述第一滑动盘上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调整所述线杆体的安装固定位置,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滑动盘在所述第二滑动盘上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实现调整所述线杆体的安装固定位置,从而避免了利用吊车逐根安装所述线杆体造成的麻烦,进一步的减少了石油消耗,从而节约石油资源,同时也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工作效率。
所述第一支撑筒内设置有一排滑动的控制滑动杆,所述线杆体与所述控制滑动杆相对应,所述控制滑动杆呈U型设置,且所述控制滑动杆带动所述第二支撑筒滑动,能够通过所述线杆体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控制滑动杆的滑动,从而能够实现控制所述第二支撑筒的滑动,从而能够利用所述第一支撑筒与所述第二支撑筒的相对应连接后能够对所述线杆体进行防护,从而防止所述线杆体滑脱出所述线杆固定筒。
所述第一支撑筒底部设置有一控制所述线杆体滑动的阻挡定位杆,且所述第一支撑筒上设置有一控制所述阻挡定位杆动作的控制支架,能够在装卸所述线杆体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控制支架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线杆体的滑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控制支架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线杆体的卸载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转轴上设置有一第三锥齿轮,所述车厢体内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七转轴,所述第七转轴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第四锥齿轮和一第五锥齿轮,所述第四锥齿轮与所述第三锥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所述厢体内腔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车厢体内转动的第一转轴和一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连接有一与所述第五锥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六锥齿轮,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相对应的第一链轮和一第二链轮,所述链条在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第二链轮上转动,所述厢体内腔内设置有一连接在所述车厢体上的支撑盘,所述支撑盘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链条相对应的支撑盘滑槽,能够通过所述第五转轴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三锥齿轮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三锥齿轮与所述第四锥齿轮的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七转轴的转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五锥齿轮与所述第六锥齿轮的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一转轴的转动,从而能够带动所述第一链轮的转动,从而带动所述链条的转动,能够利用所述支撑盘能进一步的对所述链条进行支撑,从而能保证到所述链条的正常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线杆体进行正常的输送。
进一步的,所述线杆滑动口两侧分别包括有一设在所述车厢体上的第二凹槽,两侧所述第二凹槽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滑动挡块分别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滑动,两侧所述第二凹槽内分别设有一在所述车厢体内转动的第四转轴和一第六转轴,所述第四转轴与所述第六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第二凹槽内转动的第一齿轮,所述滑动挡块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对应啮合的齿槽,所述第四转轴与所述第六转轴的一端分别连接有一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二齿轮,所述第四转轴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五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二锥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能够通过所述第五转轴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的相对应啮合连接,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四转轴的转动,从而够带动所述第一齿轮的转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滑动挡块的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滑动滑动挡块的控制所述线杆体的滑动,从而能够实现对所述线杆体进行逐根的输送,从而实现对所述线杆体进行逐根的安装固定。
所述第五转轴设置有多根,且所述第五转轴设置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锥齿轮相对应,所述车厢体内设置有与所述线杆滑动口相对应的控制盘转腔,所述第五转轴的两端分别在所述控制盘转腔内转动,所控制盘转腔内分别设置有一连接控制盘,所述连接控制盘包括有一第一连接盘和一第二连接盘,所述第一连接盘与所述第二连接盘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五转轴的两端,且所述第一连接盘上设置有一圈呈凹形的连接卡槽,所述第二连接盘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卡槽相对应的连接端头,所述连接端头卡接在所述连接卡槽内,所述第二连接盘内设置有一呈T型设置的连接盘内腔,所述第五转轴的一端连接有一在所述连接盘内腔内滑动的滑动盘,所述滑动盘与所述连接盘内腔呈方形设置,且所述连接盘内腔内设置有一弹压所述滑动盘的第一弹簧,所述连接控制盘还包括有一连接在所述设在所述第二连接盘上的磁盘,所述连接控制盘还包括有一设在所述控制盘转腔内的电磁铁,所述电磁铁通电后与所述磁盘相对应排斥,能够在所述第五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第一连接盘和一第二连接盘,能够在对所述线杆体进行安装固定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对所述电磁铁进行分别的依此供电,从而能够实现所述第五转轴依次的对应连接,从而能够实现对所述线杆槽内的线杆体进行依次的输送,从而能够依次的逐根进行安装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厢体侧槽内包括有一设在所述车厢体上的第一滑腔,所述第一滑腔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滑腔呈T型设置,且所述第一滑动盘上设置有在所述第一滑腔内滑动的第一滑动块,所述车厢体内设置有一第一电机驱动的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滑动盘内设置有一第一转腔,所述第一转腔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一推动块,所述第一推动块与所述第一转腔呈方形设置,所述第一推动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杆相对应啮合连接的螺纹孔,所述第一滑动盘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腔相对应连通的第一支撑孔,所述第一螺纹杆在所述第一支撑孔内转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电机的转动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一螺纹杆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螺纹杆能够进一步推动所述第一滑动盘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调整所述线杆体的安装位置,同时也能够方便所述第二滑动盘在所述第一滑动盘上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动盘上设置有一呈T型设置的转动腔,所述第二滑动盘上设置有在所述转动腔内转动的转动端头,所述转动端头呈T型设置,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滑动盘在所述第一滑动盘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调整所述线杆体的安装固定位置,从而能够实现所述线杆体的精确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滑动盘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呈T型设置的第二滑腔,所述第三滑动盘上设置有在所述第二滑腔内滑动的第二滑动块,所述第二滑动块呈T型设置,所述车厢体内设置有一第二电机驱动的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三滑动盘上内设置有一第二转腔,所述第二转腔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二推动块,所述第二转腔与所述第二推动块呈方形设置,所述第二推动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螺纹杆相对应啮合连接的螺纹孔,所述第三滑动盘内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二转腔相对应连通的第二支撑孔,所述第二螺纹杆在所述第二支撑孔内滑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二电机的转动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二螺纹杆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所述第三滑动盘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实现调整所述线杆体的安装固定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滑动盘中心轴线上设置有一呈T型的第三滑腔,所述第三滑腔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三滑动块,所述第三滑动块上设置有一呈凹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一连接在所述第三滑动块上的第三转轴,所述液压推杆的一端在所述第三转轴上转动,所述第三滑动盘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第十转轴,所述第一支撑筒两侧分别在所述第十转轴上转动,所述第一支撑筒上还连接有一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设置有一第九转轴,所述液压推杆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九转轴上转动,所述车厢体内还设置有一第三电机驱动的第三螺纹杆,所述第三滑动块内设置有一第三转腔,所述第三转腔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三推动块,所述第三转腔与所述第三推动块呈方形设置,所述第三推动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螺纹杆相对应啮合连接的螺纹孔,所述第三滑动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转腔相对应连通的第三支撑孔,所述第三螺纹杆在所述第三支撑孔内滑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三电机的转动,能够就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三螺纹杆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三推动块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推动所述液压推杆的动作,从而能够进一步使所述线杆体处于垂直的状态,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到所述线杆体的正常安装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三电机上分别连接有一对接转盘,所述对接转盘上内分别设置有一呈方形设置的连接转槽,所述第二螺纹杆与所述第三螺纹杆端部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转槽相对应的方形头,所述对接转盘上还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转槽相对应的卡接口,所述卡接口呈锥形设置,能够在所述第二滑动盘在所述第一滑动盘上的转动的过程中,从而能够进一步保证到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三电机能够与所述第二螺纹杆与所述第三螺纹杆的正常对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筒内设置有一第一转孔,所述第一转孔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一顶压轴,所述第一支撑筒内还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转孔相对应连通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一顶压轴上连接有一在所述第三凹槽内滑动的第四滑动盘,所述第四滑动盘上设置有一呈T型的第五滑腔,所述第五滑腔内设置有一滑动的顶压滑动块,所述顶压滑动块上连接有一呈半圆形的连接齿盘,所述连接齿盘与所述第三螺纹杆相对应啮合连接,所述第五滑腔内设置有一弹压所述顶压滑动块的第二弹簧,所述第四滑动盘的端部还连接有一在所述第一支撑筒所设转孔内滑动的第二顶压轴,所述第一支撑筒的底部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转孔相对应连通的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线杆固定筒相对应连通,所述线杆固定筒内设置有一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筒上的第八转轴,所述阻挡定位杆在所述第八转轴上转动,且所述第一顶压轴顶压所述阻挡定位杆,所述第四凹槽内设置有一拉紧所述阻挡定位杆的第三弹簧,所述第一支撑筒的底部设置有一与所述第四凹槽相对应连通的通孔,所述控制支架在通孔内滑动,且所述控制支架与所述阻挡定位杆相对应连接,能够通过所述连接第三螺纹轴的转动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连接齿盘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连接齿盘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一顶压轴的滑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顶压轴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所述阻挡定位杆,从而能够通过所述阻挡定位杆能够进一步防止在所述线杆体垂直设置以后自动的下落,并且能够利用所述控制支架能够进一步防止因所述线杆体自重造成的对所述阻挡定位杆压动,从而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线杆体的卸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筒上设置有一一排呈U型的第四滑腔,所述控制滑动杆在所述第四滑腔内滑动,且所述控制滑动杆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筒上,所述控制滑动杆的另一端分别在所述线杆固定筒内滑动,所述第四滑腔内设置有一弹压所述控制滑动杆的第四弹簧,所述线杆体与所述控制滑动杆相对应,能够通过所述线杆体对所述控制滑动杆进行压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支撑筒的滑动,能够利用所述第一支撑筒与所述第二支撑筒相对应连接后能够进一步的防止所述线杆体滑脱出所述线杆固定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能够将所述线杆体对应设在所述线杆槽内,能够通过所述线杆滑动口能够进一步的流通到所述厢体内腔内,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滑动挡块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实现对所述线杆体进行逐根的滑动,在所述厢体内腔内设置有一转动的链条,从而能够通过所述链条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拉动架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拉动架能够进一步的拉动所述线杆体的滑动,从而能够对所述线杆体进行进一步的输送,在所述车厢体一侧设置有一厢体侧槽,在所述厢体侧槽内设置有滑动的第一滑动盘,从而能够通过所述链条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将所述线杆体输送到所述线杆固定筒内,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液压推杆能够进一步的将所述第一支撑筒进行顶压,从而能够使所述线杆体处于垂直的状态,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滑动盘在所述第一滑动盘上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线杆体的转动,从而能够实现调整所述线杆体的安装位置,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滑动盘在所述第二滑动盘上的滑动,能够进一步调整所述线杆体的安装位置,从而能够实现对所述线杆体进行精确逐根安装的目的,从而避免吊车逐根卸载所述线杆体造成的石油消耗,同时也避免了利用吊车逐根的安装所述线杆体造成的石油消耗,进一步节约石油资源,同时也进一步的增加的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力公路施工电线杆逐根安装运输车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力公路施工电线杆逐根安装运输车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厢体侧槽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厢体侧槽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线杆滑动口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支撑筒与第二支撑筒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支撑筒局部结构侧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厢体内腔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连接控制盘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对接转盘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厢体、2支撑板、3线杆槽、4线杆滑动口、5线杆体、6厢体内腔、7第一链轮、8第二链轮、9第一转轴、10第二转轴、11链条、12拉动架、13支撑盘、14厢体侧槽、15第一支撑筒、16第二支撑筒、17第一滑动盘、18第二滑动盘、19第三滑动盘、20转动端头、21转动腔、22第一电机、23第二电机、24第三电机、25第一螺纹杆、26第二螺纹杆、27第三螺纹杆、28第一转腔、29第二转腔、30第三转腔、31第一推动块、32第二推动块、33第三推动块、34液压推杆、35第一滑动块、36第二滑动块、37第一滑腔、38第二滑腔、39第三滑腔、40第三滑动块、41第一凹槽、42第三转轴、43第二凹槽、44滑动挡块、45第一齿轮、46第四转轴、47第二齿轮、48第五转轴、49第一锥齿轮、50第二锥齿轮、51第四电机、52第三锥齿轮、53第四锥齿轮、54第六转轴、55连接控制盘、56控制盘转腔、57第一连接盘、58第二连接盘、59连接盘内腔、60滑动盘、61第一弹簧、62磁盘、63电磁铁、64连接卡槽、65连接端头、66第五滑腔、67第七转轴、68第五锥齿轮、69第六锥齿轮、70支撑盘滑槽、71线杆固定筒、72第三凹槽、73第一转孔、74第一顶压轴、75第二顶压轴、76第四滑动盘、77连接齿盘、78顶压滑动块、79第二弹簧、80阻挡定位杆、81第八转轴、82控制支架、83第三弹簧、84第四凹槽、85连接块、86第九转轴、87第四滑腔、88控制滑动杆、89第四弹簧、90对接转盘、91卡接口、92连接转槽、93第十转轴、94第一支撑孔、95第二支撑孔、96第三支撑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10所示,一种电力公路施工电线杆逐根安装运输车,包括有一车厢体1,所述车厢体1上设有线杆体5,所述车厢体1上对应连接有一排支撑板2,每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板2之间构成一线杆槽3,所述线杆体5并排设在所述线杆槽3内,所述车厢体1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线杆槽3相对应连通的线杆滑动口4,所述车厢体1内设置有一厢体内腔6,所述线杆滑动口4分别与所述厢体内腔6相对应连通,所述厢体内腔6内设置有一转动的链条11,所述链条11上设置有一圈与所述线杆体5相对应的拉动架12,所述线杆滑动口4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车厢体1内滑动的滑动挡块44,所述滑动挡块44控制所述线杆体5滑动,所述车厢体1内设置有一第四电机51驱动的第五转轴48,所述第五转轴48带动所述链条11和所述滑动挡块44相对应动作,在所述车厢体1上设置有一排相对应的支撑板2,所述支撑板2并排连接在所述车厢体1上,所述支撑板2设置的数量能够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设置,每两个相邻所述支撑板2之间构成一线杆槽3,能够将线杆体5并排的设在所述线杆槽5内,从而能够利用支撑板2对线杆体5进行支撑,并且在所述车厢体1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线杆槽3相对应连通的线杆滑动口4,在所述车厢体1内设置有一空腔即厢体内腔6,所述线杆滑动口4能够与所述厢体内腔6相对应连通,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线杆滑动口4进一步的使所述线杆体5自动的落入到所述厢体内腔6内,在所述厢体内腔6内设置有一转动的链条11,在所述链条11上设置有一圈拉动架12,所述拉动架12对应连接在所述链条11上,从而能够利用所述链条11的转动进一步带动所述拉动架12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拉动架12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进一步的输送,在所述线杆滑动口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滑动的滑动挡块44,所述滑动挡块44能够在所述车厢体1内滑动,在所述车厢体1内设置有一第四电机51驱动的第五转轴48,所述第五转轴48能够带动所述链条11的转动,从能够在所述链条11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线杆体5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线杆体5的滑动,在所述第五转轴48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同时的带动所述滑动挡块44的滑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滑动挡块44的滑动进一步控制所述线杆体5的自动下落,所述线杆槽3设置的数量能够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设置,在所述线杆槽3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滑动的滑动挡块44,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五转轴48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分别的控制所述滑动挡块44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线杆体5的滑动,从而能够实现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有序的依次进行输送,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线杆体5进行逐根的进行安装。
所述车厢体1一侧设置有一与所述厢体内腔6相对应的厢体侧槽14,所述厢体侧槽14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一滑动盘17,所述第一滑动盘17上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二滑动盘18,所述第二滑动盘18上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三滑动盘19,所述第三滑动盘19上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一支撑筒15,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上连接有一第二支撑筒16,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与所述第二支撑筒16相对应连接构成一线杆固定筒71,所述线杆固定筒71与所述厢体内腔6相对应,所述第三滑动盘19上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三滑动块40,所述第三滑动块40与所述第一支撑筒15之间通过一液压推杆34相对应连接,在所述车厢体1的一侧设置有一厢体侧槽14,所述厢体侧槽14与所述厢体内腔6相对应连通,在所述厢体侧槽14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一滑动盘17,在所述第一滑动盘17上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二滑动盘18,所述第二滑动盘18上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三滑动盘19,在所述第三滑动盘19上设置有一第一支撑筒15和一第二支撑筒16,从而能够在利用所述链条11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输送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线杆体5自动的输送到所述线杆固定筒71内,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与所述第二支撑筒16上分别设置有一呈半圆型的凹槽,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与所述第二支撑筒16相对应连接后能够构成一个线杆固定筒71,在所述第三滑动块40与所述第一支撑筒15之间通过一液压推杆34相对应连接,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液压推杆34进一步的对所述第一支撑筒15进行顶压,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将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与所述第二支撑筒16顶起,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顶压,从而能够使所述线杆体5处于垂直的状态,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滑动盘17在所述厢体侧槽14内滑动,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一滑动盘17滑动出所述厢体侧槽14,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滑动盘18在所述第一滑动盘17上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调整所述线杆体5的位置,从而能够精确的将所述线杆体5插入到地面挖的坑中,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滑动盘19在所述第二滑动盘18上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调整所述线杆体5的位置,能够利用所述第一滑动盘17在所述厢体侧槽14内滑动后,能够将所述第一滑动盘17滑动出所述厢体侧槽14,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方便所述第二滑动盘18在所述第一滑动盘17上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实现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逐根进行安装固定的目的,避免了利用吊车在卸载的过程中利用吊车逐根的卸载造成的麻烦,同时也避免了利用吊车逐根的吊装所述线杆体5进行安装造成的时间上的浪费,同时也进一步避免了石油资源的浪费,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约石油资源。
所述第一支撑筒15内设置有一排滑动的控制滑动杆88,所述线杆体5与所述控制滑动杆88相对应,所述控制滑动杆88呈U型设置,且所述控制滑动杆88带动所述第二支撑筒16滑动,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内设置有一排滑动的控制滑动杆88,从而能够将所述线杆体5投入到所述线杆固定筒71内以后,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控制滑动杆88进行顶压,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控制滑动杆88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支撑筒16的同步滑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与所述第二支撑筒16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进一步的固定,从而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支撑,从而防止所述线杆体5发生滑脱的问题,从而保证到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正常的顶压安装固定。
所述第一支撑筒15底部设置有一控制所述线杆体5滑动的阻挡定位杆80,且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上设置有一控制所述阻挡定位杆80动作的控制支架82。
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的底部设置有一阻挡定位杆80,从而能够利用所述阻挡定位杆80进一步的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阻挡,从而防止在所述线杆体5垂直起来后自动的下落,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控制支架82进一步的控制所述阻挡定位杆80的动作,从而能够在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安装固定在挖的坑内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控制支架82进一步的控制所述阻挡定位杆80的动作,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线杆体5的自动落入到挖的坑内。
如图1、图2、和图8所示,所述第五转轴48上设置有一第三锥齿轮52,所述车厢体1内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七转轴67,所述第七转轴67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第四锥齿轮53和一第五锥齿轮68,所述第四锥齿轮53与所述第三锥齿轮52相对应啮合连接,所述厢体内腔6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车厢体1内转动的第一转轴9和一第二转轴10,所述第一转轴9上连接有一与所述第五锥齿轮68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六锥齿轮69,所述第一转轴9与所述第二转轴10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相对应的第一链轮7和一第二链轮8,所述链条11在所述第一链轮7与所述第二链轮8上转动,所述厢体内腔6内设置有一连接在所述车厢体1上的支撑盘13,所述支撑盘13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链条11相对应的支撑盘滑槽70,在所述第五转轴48上设置有一第三锥齿轮52,在所述车厢体1内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七转轴67,所述第七转轴67与所述第五转轴48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七转轴67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第四锥齿轮53和一第五锥齿轮68,所述第四锥齿轮53与所述第三锥齿轮52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五转轴48转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第四锥齿轮53与所述第三锥齿轮52的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七转轴67的转动,在所述厢体内腔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车厢体1内转动的第一转轴9和一第二转轴10,并且在所述第一转轴9与所述第二转轴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链轮7和一第二链轮8,所述链条11设置有两根,并且两根所述链条11分别在所述第一链轮7和第二链轮8上转动,在所述第一转轴9上设置有一第六锥齿轮69,所述第六锥齿轮69与所述第五锥齿轮68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七转轴67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一转轴9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一链轮7的转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链轮7的转动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链条11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输送,在所述厢体内腔6内设置有一支撑盘13,所述链条11在所述第一链轮7和所述第二链轮8之间做圆周转动,所述支撑盘13设在所述链条11之间,从而能够利用所述链条11在所述支撑盘13上转动,在所述支撑盘1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支撑盘滑槽70,所述链条11能够在所述支撑盘滑槽70内滑动,从而能够对所述链条11进行支撑,能够通过所述支撑盘13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支撑,从而能够保证到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正常的输送。
如图2、图5和图9所示,所述线杆滑动口4两侧分别包括有一设在所述车厢体1上的第二凹槽43,两侧所述第二凹槽43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滑动挡块44分别在所述第二凹槽43内滑动,两侧所述第二凹槽43内分别设有一在所述车厢体1内转动的第四转轴46和一第六转轴54,所述第四转轴46与所述第六转轴54上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第二凹槽43内转动的第一齿轮45,所述滑动挡块44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45相对应啮合的齿槽,所述第四转轴46与所述第六转轴54的一端分别连接有一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二齿轮47,所述第四转轴46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二锥齿轮50,所述第五转轴48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二锥齿轮50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49,在所述线杆滑动口4的两侧分别包括有一设在所述车厢体1上的第二凹槽43,所述第二凹槽43呈凹形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凹槽43分别与所述线杆滑动口4相对应连通,所述第二凹槽43分别设在所述线杆滑动口4的两端,所述滑动挡块44能够分别在所述第二凹槽43内滑动,在所述车厢体1内设置有一转动的第四转轴46和一第六转轴54,所述第四转轴46与所述第六转轴54上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第二凹槽43内转动的第一齿轮45,所述滑动挡块44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45相对应啮合连接的齿槽,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四转轴46与所述第六转轴54的转动,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一齿轮45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齿轮45进一步的带动所述滑动挡块44在所述第二凹槽43内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线杆体5的滑动,在所述第四转轴46与所述第六转轴54的一端分别连接有一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二齿轮47,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齿轮47的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两侧所述滑动挡块44能够同步的相对应滑动,从而能够控制所述线杆体5的滑动,在所述第四转轴46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二锥齿轮50,所述第五转轴48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二锥齿轮50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49,所述第四转轴46与所述第六转轴54设置的数量与所述线杆滑动口4相同,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锥齿轮49与所述第二锥齿轮50的相对应啮合连接,能够进一步的通过所述第五转轴48的转动带动所述滑动挡块44的滑动。
所述第五转轴48设置有多根,且所述第五转轴48设置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锥齿轮46相对应,所述车厢体1内设置有与所述线杆滑动口4相对应的控制盘转腔56,所述第五转轴48的两端分别在所述控制盘转腔56内转动,所控制盘转腔56内分别设置有一连接控制盘55,所述连接控制盘55包括有一第一连接盘57和一第二连接盘58,所述第一连接盘57与所述第二连接盘58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五转轴48的两端,且所述第一连接盘57上设置有一圈呈凹形的连接卡槽64,所述第二连接盘58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卡槽64相对应的连接端头65,所述连接端头65卡接在所述连接卡槽64内,所述第二连接盘58内设置有一呈T型设置的连接盘内腔59,所述第五转轴48的一端连接有一在所述连接盘内腔59内滑动的滑动盘60,所述滑动盘60与所述连接盘内腔59呈方形设置,且所述连接盘内腔59内设置有一弹压所述滑动盘60的第一弹簧61,所述连接控制盘55还包括有一连接在所述设在所述第二连接盘58上的磁盘62,所述连接控制盘55还包括有一设在所述控制盘转腔56内的电磁铁63,所述电磁铁63通电后与所述磁盘62相对应排斥。
所述第五转轴48由多段构成,所述第五转轴48设置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锥齿轮46相对应,在所述车厢体1内设置有一内腔即控制盘转腔56,所述控制盘转腔56设在所述线杆滑动口4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五转轴48的两端分别在所述线杆滑动口4内滑动,在所述控制盘转腔56内分别设置有一连接控制盘55,所述连接控制盘55能够在所述控制盘转腔56内转动,所述连接控制盘55包括有一第一连接盘57和一第二连接盘58,所述第五转轴4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盘57和所述第二连接盘58相对应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盘57上设置有一圈连接卡槽64,所述连接卡槽64呈凹形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盘58上设置有一圈连接端头65,所述连接端头65呈凸形设置,从而能够使所述连接端头65进一步卡接在所述连接卡槽64内,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第一连接盘57与所述第二连接盘58相对应的连接后能够同步的转动,在所述第二连接盘58内设置有一连接盘内腔59,所述连接盘内腔59呈T型设置,并且在所述第五转轴48的一端分别连接有一呈T型的滑动盘60,所述滑动盘60与所述连接盘内腔59分别呈方形设置,并且所述滑动盘60能够在所述连接盘内腔59内滑动,在所述连接盘内腔59内还分别设置有一弹压所述滑动盘60的第一弹簧61,从而能够利用所述第一弹簧61对所述滑动盘60进行弹压,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防止所述第一连接盘57与所述第二连接盘58随意的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一锥齿轮49与所述第二锥齿轮50的啮合连接,从而能够达到控制所述滑动挡块44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实现控制所述线杆体5依此的滑动,从而能够实现依此的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逐根的输送,并且所述连接控制盘55还包括有一磁盘62和一电磁铁63,所述磁盘62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盘58上,所述电磁铁63设在所述控制盘转腔56内,从而能够在所述电磁铁63通电以后,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电磁铁63与所述磁盘62能够相对应的排斥,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所述第二连接盘58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第二连接盘58与所述第一连接盘57相对应的啮合连接,从而能够带动所述第五转轴48的转动,能够通过所述电磁铁63依此通电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线杆体5能够依此的在所述线杆滑动口4内滑动,从而能够控制所述线杆体5的输送,能够进一步实现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依此逐根的安装固定的目的。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厢体侧槽14内包括有一设在所述车厢体1上的第一滑腔37,所述第一滑腔37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滑腔37呈T型设置,且所述第一滑动盘17上设置有在所述第一滑腔37内滑动的第一滑动块35,所述车厢体1内设置有一第一电机22驱动的第一螺纹杆25,所述第一滑动盘17内设置有一第一转腔28,所述第一转腔28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一推动块31,所述第一推动块31与所述第一转腔28呈方形设置,所述第一推动块3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杆25相对应啮合连接的螺纹孔,所述第一滑动盘17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腔28相对应连通的第一支撑孔94,所述第一螺纹杆25在所述第一支撑孔94内转动,在所述厢体侧槽14内包括有设在所述车厢体1上的第一滑腔37,所述第一转腔28呈T型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滑腔37与所述厢体侧槽14相对应连通,所述第一滑腔37对应设置有两个,在所述第一滑动盘17上设置有在所述第一滑腔37内滑动的第一滑动块35,所述第一滑动块35呈T型设置,从而能够利用所述第一滑动块35在所述第一滑腔37内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第一滑动盘17在所述厢体侧槽14内滑动,并且在所述车厢体1内设置有一第一电机22驱动的第一螺纹杆25,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电机22的转动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一螺纹杆25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通过所述第一螺纹杆25与所述第一推动块31所设的螺纹孔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螺纹杆25的转动进一步推动所述第一推动块31,从而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滑动盘17在所述厢体侧槽14内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所述线杆体5的滑动,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一滑动盘17内设置有第一支撑孔94,从而能够利用所述第一支撑孔94对所述第一螺纹杆25进行支撑,从而能够保证到所述第一螺纹杆25的正常转动,所述第一支撑孔94为一个通孔。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滑动盘17上设置有一呈T型设置的转动腔21,所述第二滑动盘18上设置有在所述转动腔21内转动的转动端头20,所述转动端头20呈T型设置,能够在所述第一滑动盘17上设置一转动腔21,所述转动腔21呈T型设置,并且所述转动腔21呈圆环状,在所述第二滑动盘18上设置有一转动端头20,所述转动端头20呈T型设置,从而能够利用所述转动端头20在所述转动腔21内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带到所述第二转动盘18在所述第一滑动盘17上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线杆体5在所述第一滑动盘17上转动,从而能够调整所述线杆体5的安装位置。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滑动盘18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呈T型设置的第二滑腔38,所述第三滑动盘19上设置有在所述第二滑腔38内滑动的第二滑动块36,所述第二滑动块36呈T型设置,所述车厢体1内设置有一第二电机23驱动的第二螺纹杆26,所述第三滑动盘19上内设置有一第二转腔29,所述第二转腔29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二推动块32,所述第二转腔29与所述第二推动块32呈方形设置,所述第二推动块3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螺纹杆26相对应啮合连接的螺纹孔,所述第三滑动盘19内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二转腔29相对应连通的第二支撑孔95,所述第二螺纹杆26在所述第二支撑孔95内滑动,在所述第二滑动盘18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呈T型的第二滑腔38,在所述第三滑动盘19上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第二滑腔38内滑动的第二滑动块36,所述第二滑动块36呈T型设置,从而能够利用所述第二滑动块36在所述第二滑腔38内滑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三滑动盘19的滑动,从而能够带动所述线杆体5在所述第二滑动盘18上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调整所述线杆体5的安装位置,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二电机23驱动所述第二螺纹杆26的转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螺纹杆26与所述第二推动块32所设的螺纹孔相对应啮合连接,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所述第二推动块32,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所述第三滑动盘19在所述第二滑动盘18上的滑动,从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所述线杆体5的滑动,并且在所述第三滑动盘19内设置有第二支撑孔95,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利用所述第二支撑孔95对所述第二螺纹杆26进行支撑,从而能够保证到所述第二螺纹杆26的正常转动。
如图2、图3和图7所示,所述第三滑动盘19中心轴线上设置有一呈T型的第三滑腔39,所述第三滑腔39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三滑动块40,所述第三滑动块40上设置有一呈凹形的第一凹槽41,所述第一凹槽41内设置有一连接在所述第三滑动块40上的第三转轴42,所述液压推杆34的一端在所述第三转轴42上转动,所述第三滑动盘19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第十转轴93,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两侧分别在所述第十转轴93上转动,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上还连接有一连接块85,所述连接块85上设置有一第九转轴86,所述液压推杆34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九转轴86上转动,所述车厢体1内还设置有一第三电机24驱动的第三螺纹杆27,所述第三滑动块40内设置有一第三转腔30,所述第三转腔30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三推动块33,所述第三转腔30与所述第三推动块33呈方形设置,所述第三推动块3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螺纹杆27相对应啮合连接的螺纹孔,所述第三滑动块4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转腔30相对应连通的第三支撑孔96,所述第三螺纹杆27在所述第三支撑孔96内滑动,在所述第三滑动盘19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呈T型的第三滑腔39,所述第三滑腔39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三滑动块40,所述第三滑动块40呈T型设置,并且在所述第三滑动块40上设置有一呈凹形的第一凹槽41,在所述第一凹槽41内设置有一第三转轴42,所述液压推杆34的一端在所述第三转轴42上转动,所述第三滑动盘19的两侧分别设置一第十转轴93,所述一支撑筒15的两侧分别在所述第十转轴93上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支撑筒15在所述第十转轴93上转动,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第一支撑筒15在所述第三滑动盘19上转动,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上连接有一连接块85,在所述连接块85上设置有一第九转轴86,所述液压推杆34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九转轴86上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液压推杆34进一步的推动所述第一支撑筒15,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第一支撑筒15顶起,在所述车厢体1内设置有一第三电机24驱动的第三螺纹杆27,能够通过所述第三螺纹杆27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所述第三推动块33的滑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推动块33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所述第三滑动块40在所述第三转腔30内滑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滑动块40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所述液压推杆34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将所述线杆体5进行顶起垂直状态,能够方便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安装固定,并且在所述第三滑动块40内设置有一第三支撑孔96,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支撑孔96进一步的对所述第三螺纹杆27进行支撑,从而能够保证到所述第三螺纹杆27的正常转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滑动盘19在所述第二滑动盘18上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将垂直设置的线杆体5进行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选择所述线杆体5的安装固定位置。
如图3和图10所示,所述第二电机23与所述第三电机24上分别连接有一对接转盘90,所述对接转盘90上内分别设置有一呈方形设置的连接转槽92,所述第二螺纹杆26与所述第三螺纹杆27端部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转槽92相对应的方形头,所述对接转盘90上还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转槽92相对应的卡接口91,所述卡接口91呈锥形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机23与所述第三电机24上分别连接有一对接转盘90,所述对接转盘90上分别设置有一呈方形的连接转槽92,在所述对接转盘90上还分别设置有一卡接口91,所述卡接口91呈锥形设置,能够在所述第二滑动盘在所设第一滑动盘17上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同时带动所述第三滑动盘19的同时转动,并且能够同步的带动所述第二螺纹杆26与所述第三螺纹杆27的同步转动,能够在所述第二螺纹杆26与所述第三螺纹杆27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呈方形的端头,并且所述第二螺纹杆26与所述第三螺纹杆27的端头能够通过所述卡接口91进一步的卡接在所述连接转槽92内,从而能够通过所述对接转盘90的转动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二螺纹杆26与所述第三螺纹杆27的同时转动,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滑动到所述线杆体5固定的位置以后,能够通过转动所述第二滑动盘18实现对所述线杆体5的位置进行精确的调整,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滑动盘18在所述第一滑动盘17上的转动,能够使所述第二螺纹杆26与所述第三螺纹杆27与所述对接转盘90脱离,能够在所述第二滑动盘18恢复到原位以后,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第二螺纹杆26与所述第三螺纹杆27与所述对接转盘90进行相对应的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通过所述第二电机23与所述第三电机24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螺纹杆26与所述第三螺纹杆27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所述第三滑动盘19与所述第三滑动块40的滑动。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支撑筒15内设置有一第一转孔73,所述第一转孔73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一顶压轴74,所述第一支撑筒15内还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转孔73相对应连通的第三凹槽72,所述第一顶压轴74上连接有一在所述第三凹槽72内滑动的第四滑动盘76,所述第四滑动盘76上设置有一呈T型的第五滑腔66,所述第五滑腔66内设置有一滑动的顶压滑动块78,所述顶压滑动块78上连接有一呈半圆形的连接齿盘77,所述连接齿盘77与所述第三螺纹杆27相对应啮合连接,所述第五滑腔66内设置有一弹压所述顶压滑动块78的第二弹簧79,所述第四滑动盘76的端部还连接有一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所设转孔内滑动的第二顶压轴75,所述第一支撑筒15的底部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转孔73相对应连通的第四凹槽84,所述第四凹槽84与所述线杆固定筒71相对应连通,所述线杆固定筒71内设置有一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上的第八转轴81,所述阻挡定位杆80在所述第八转轴81上转动,且所述第一顶压轴74顶压所述阻挡定位杆80,所述第四凹槽84内设置有一拉紧所述阻挡定位杆的第三弹簧83,所述第一支撑筒15的底部设置有一与所述第四凹槽84相对应连通的通孔,所述控制支架82在通孔内滑动,且所述控制支架82与所述阻挡定位杆80相对应连接。
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内设置有一第一转孔73,所述第一转孔73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一顶压轴74,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上还设置有一第三凹槽72,所述第三凹槽72与所述第一转孔73相对应连通,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内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一顶压轴74,在所述第一顶压轴74上连接有一第四滑动盘76,所述第四滑动盘76能够在所述第三凹槽72内滑动,在所述第四滑动盘76上设置有一呈T型的第五滑腔66,在所述第五滑腔66内设置有一滑动的顶压滑动块78,在所述顶压滑动块78上连接有一连接齿盘77,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连接在所述第三滑动盘19上以后,能够通过所述连接齿盘77与所述第三螺纹杆27相对应的连接,在所述连接齿盘77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螺纹杆27相对应啮合连接的齿槽,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通过所述第三螺纹杆27的转动带动所述连接齿盘77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所述顶压滑动块78的同步滑动,从而能够推动所述第一顶压轴74的滑动,在所述第五滑腔66内设置有一第二弹簧79,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弹簧79对所述顶压滑动块78进行相对应的弹压,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连接齿盘77连接在所述第三螺纹杆27上,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三螺纹杆27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同时的推动所述第一支撑筒5的升降,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弹簧79的弹压力,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连接齿盘77与所述第三螺纹杆27在所述第一支撑筒5升降的过程中仍然能够进行相对应的啮合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所述第一顶压轴74的滑动,在所述第四滑动盘76的端部连接有一第二顶压轴75,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顶压轴75对所述第四滑动盘76进行支撑,从而能够保证到所述第四滑动盘76的正常滑动,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的底部设置有一第四凹槽84,所述第四凹槽84与所述第一转孔73相对应连通,并且所述第四凹槽84与所述线杆固定筒71相对应连通,在所述第四凹槽84内设置有一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上的第八转轴81,所述阻挡定位杆80在所述第八转轴81上转动,所述阻挡定位杆80能够在所述第四凹槽84内摆动,并且所述第一顶压轴74能够顶压所述第一顶压轴74,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顶压轴74滑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阻挡定位杆80进行顶压,从而能够使所述阻挡定位杆80在所述第四凹槽84内摆动,能够进一步的通过所述阻挡定位杆80对所述线杆固定筒71内的线杆体5进行阻挡,能够在所述线杆体5垂直起来以后,能够防止所述线杆体5的自动落下,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内设置有一通孔,所述控制支架82能够在通孔内滑动,能够通过所述控制支架82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阻挡定位杆80进行卡接,从而能够在所述线杆体5垂直起来以后,能够通过所述控制支架82进一步的防止所述线杆体5由于重力的原因自动的下落,并且能够在对所述线杆体5进行安装固定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抽动所述控制支架82,从而能够在所述线杆体5自重的作用下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线杆体5自动的下落,从而能够实现对所述线杆体5的卸载,能够在讲所述线杆体5卸载以后,所述线杆体5对所述控制滑动杆88失去压力,从而能够在所述第四弹簧89的弹压力下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第二支撑筒16自动的打开,从而能够实现对所述线杆体5的自动卸载,能够通过所述连接齿盘77与所述第三螺纹杆27的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顶压轴74对所述阻挡定位杆80进行预顶压,从而能够在通过所述控制支架82对所述阻挡定位杆80进行卡接,从而防止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在顶压起后防止所述线杆体5滑落,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三弹簧83的弹压力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阻挡定位杆80复位。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上设置有一一排呈U型的第四滑腔87,所述控制滑动杆88在所述第四滑腔87内滑动,且所述控制滑动杆88的一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上,所述控制滑动杆88的另一端分别在所述线杆固定筒71内滑动,所述第四滑腔87内设置有一弹压所述控制滑动杆88的第四弹簧89,所述线杆体5与所述控制滑动杆88相对应,在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上设置有一排第四滑腔87,所述第四滑腔87呈U型设置,所述控制滑动杆88能够在所述第四滑腔87内滑动并且在所述第四滑腔87内设置有弹压所述控制滑动杆88的第四弹簧89,能够通过所述第四弹簧89能够对所述控制滑动杆88进行弹压,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第二支撑筒16与所述第一支撑筒15打开,从而能够使所述线杆体5滑动到所述线杆固定筒71内,并且能够在所述线杆体5滑动到所述线杆固定筒71内以后,能够对所述控制滑动杆88进行顶压,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通过所述控制滑动杆88拉动所述第二支撑筒16的动作,能够使所述第一支撑筒15与所述第二支撑筒16闭合,能够防止所述线杆体5滑脱出所述线杆固定筒71。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发明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特征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