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利工程施工辅助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用管道托举设备。
背景技术
水利工程有时需要铺设大量的管道将一处水源导向另一处,在现在的施工中,需要铺设的管道往往是使用吊车或吊臂吊起并进行焊接工作,并没有专用的管道托举设备来进行托举,传统的操作方式,会产生大幅度的晃动,并且无法进行微调,使焊接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施工效率和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用管道托举设备,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利工程用管道托举设备,包括底座、钢钉、提手、外壳、拉闩、通槽、齿轮、手轮、立柱、卡槽、齿轨、托盘,所述钢钉共有四个,分别嵌入底座四角位置的通孔内,使整个设备更牢固的固定在地面上,所述提手共有两个,分别焊接在底座顶部两侧,位于两个钢钉之间,所述外壳焊接在底座顶部,且左右两侧均焊接有贯穿至外壳内的拉闩,所述通槽共有两个,分别位于外壳的前后两侧,并在同一轴线上,所述齿轮的两端嵌入通槽内,其中一端焊接有手轮,所述立柱共有两个,分别由外壳的顶部嵌入外壳内,且立柱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刻有齿轨和卡槽,所述托盘焊接在立柱顶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底座、提手、外壳、手轮、立柱、托盘均为铁质材料制作,其外表均涂有耐腐蚀涂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拉闩的前端贯穿至外壳内部,并嵌入立柱外侧的卡槽内,起到固定立柱的作用,拉闩中部嵌有弹簧,拉动拉柄使拉闩前端脱离卡槽,立柱即可向下移动,释放拉柄后,拉柄可在弹簧的弹性作用下自动归位,使拉闩前端重新嵌入卡槽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齿轮和手轮可同时在通槽内左右移动,使齿轮分别与两个立柱内侧齿轨相啮合,起到分别控制立柱的目的。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卡槽内部为向上倾斜45°的斜面,转动手轮使立柱向上升起时无需拉动拉闩即可向上升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是用于水利工程野外施工时对管道进行临时托举的设备,采用单齿轮分控设计,通过移动齿轮对两个立柱进行分别控制,不同的托举高度互不影响,使用更灵活,结构更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座1、钢钉2、提手3、外壳4、拉闩5、通槽6、齿轮7、手轮8、立柱9、卡槽10、齿轨11、托盘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水利工程用管道托举设备,包括底座1、钢钉2、提手3、外壳4、拉闩5、通槽6、齿轮7、手轮8、立柱9、卡槽10、齿轨11、托盘12,所述钢钉2共有四个,分别嵌入底座1四角位置的通孔内,使整个设备更牢固的固定在地面上,所述提手3共有两个,分别焊接在底座顶部两侧,位于两个钢钉2之间,所述外壳4焊接在底座1顶部,且左右两侧均焊接有贯穿至外壳1内的拉闩,所述通槽6共有两个,分别位于外壳1的前后两侧,并在同一轴线上,所述齿轮7的两端嵌入通槽6内,其中一端焊接有手轮8,所述立柱9共有两个,分别由外壳1的顶部嵌入外壳1内,且立柱9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刻有齿轨11和卡槽10,所述托盘12焊接在立柱9顶端。
所述底座1、提手3、外壳4、手轮8、立柱9、托盘12均为铁质材料制作,其外表均涂有耐腐蚀涂料。
所述拉闩5的前端贯穿至外壳1内部,并嵌入立柱9外侧的卡槽10内,起到固定立柱9的作用,拉闩5中部嵌有弹簧,拉动拉柄使拉闩前端脱离卡槽10,立柱9即可向下移动,释放拉柄后,拉柄可在弹簧的弹性作用下自动归位,使拉闩5前端重新嵌入卡槽10内。
所述齿轮7和手轮8可同时在通槽6内左右移动,使齿轮7分别与两个立柱9内侧齿轨11相啮合,起到分别控制立柱9的目的。
所述卡槽10内部为向上倾斜45°的斜面,转动手轮使立柱9向上升起时无需拉动拉闩5即可向上升起。
在管道焊接工作时,将本设备放入管道两端底部,转动手轮进行微调,调整至水平状态即可进行两段管道的焊接工作,解决传统施工中所产生的晃动和无法微调的缺点,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本实用新型是用于水利工程野外施工时对管道进行临时托举的设备,采用单齿轮分控设计,通过移动齿轮对两个立柱进行分别控制,不同的托举高度互不影响,使用更灵活,结构更简单。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