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型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关,具体的说,是一种可受力变形的微动开关。
背景技术
微动开关是具有微小接点间隔和快动机构,用规定的行程和规定的力进行开关动作的接点机构,用外壳覆盖,其外部有驱动杆的一种开关,因为其开关的触点间距比较小,故名微动开关,又叫灵敏开关。电气文字符号为:SM。微动开关的种类繁多,内部结构有成百上千种,按体积分有普通型、小型、超小型;按防护性能分,有防水型、防尘型、防爆型;按分断形式分,有单联型、双联型、多连型。还有一种强断开微动开关(当开关的簧片不起作用的时候,外力也能使开关断开);按分断能力分,有普通型、直流型、微电流型、大电流型。按使用环境分,有普通型、耐高温型(250℃)、超耐高温陶瓷型(400℃)
微动开关一般以无辅助按压附件为基本型式,并且派生出小行程式、大行程式。根据需要可加入不同辅助按压辅件,根据加入的不同的按压辅件开关可分为按钮式、簧片滚轮式、杠杆滚轮式、短动臂式、长动臂式等各种形式。微动开关在需频繁换接电路的设备中进行自动控制及安全保护等,广泛应用在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矿山、电力系统、家用电器、电器设备,以及航天、航空、舰船、导弹、坦克等军事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于以上领域,开关虽小,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微动开关在设备中使用数量较大,涉及动作较多,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故障,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其中任何一个微动开关的发生故障或者损坏,都有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由此可见微动开关在集成系统装置应用的可靠性将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因此提高微动开关应用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
申请号201080043024.5申请公告号CN102576618A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微动开关,既能提高杆部件的刚性,又能防止通用性降低。微动开关具有:内装开关机构的框体、向开关机构、传递动力的柱塞、基端部支承在框体上的杆部件。这种微动开关在杆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上,杆部件的下表面供柱塞的前端抵接,并且在杆部件的前端部,杆部件的上表面能够供被检测物抵接。在杆部件的上表面上且在避开供被检测物抵接的被检测物抵接部的位置上形成第一增强部,在杆部件的下表面上且在避开供柱塞的前端抵接的柱塞抵接部的位置上形成第二增强部。该微动开关内部采用柱塞挤压弹片改变连接点的方式实现微动开关的转换工作,虽然可以实现微动开关正常工作,但是长时间挤压弹片受力变形,容易导致弹簧片失效,开关内部的接触点之间的转换由一个弹簧片控制,容易导致微动开关弹力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受力变形的微动开关,目的在于解决微动开关弹力偏小,弹簧片不能翻转导致微动开关失效的问题,该实用新型以驱动杆作为杠杆,驱动杆与压力杆、拉力杆和支撑块组成杠杆系统,压力杆和拉力杆内部设置有弹簧拉力装置和弹簧回力装置,两个弹簧在微动开关处于任何一种闭合状态时,都具有弹力,目的在于提高微动开关受力转换恢复能力。
进一步的讲,该案中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壳体、驱动杆、公共端子、A端子、B端子、连接片、拉力杆、压力杆、支撑块、拉力弹簧、回力弹簧、引脚、触点组成,主要实现原理为,所述壳体为E字形,内部分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公共腔体所述公共端子设置有通孔的一端设置在壳体外部,另一端贯穿第一腔体与设置在公共腔体内的连接片一体连接;所述A端子设置有通孔的一端设置在壳体外部,另一端贯穿第二腔体设置在公共腔体内;所述B端子设置有通孔的一端设置在壳体外部,另一端贯穿第三腔体设置在公共腔体内。壳体上与端子外露相反的的一侧设置有驱动杆,B端子的对立端设置有拉力杆,拉力杆上设置有引脚,引脚与连接片接触,拉力杆一端与驱动杆相连,拉力杆另一端与B端子相连,A端子的对立端设置有压力杆,压力杆在连接片靠近壳体的一侧设置有触角,压力杆在A端子与连接片之间设置有回力弹簧,弹力弹簧任意一端与连接片相连,另一端与靠近A端子的压力杆端点相连,触角与连接片之间的距离等于靠近A端子的压力杆端点与压力杆与A端子之间的距离,在压力杆和拉力杆之间的壳体上设置有支撑块,当驱动杆远离拉力杆的一端受到外力挤压时,拉力杆在支撑块的作用下受到驱动杆向外拉的力,拉力杆上的引脚和导电块分别同时与连接片和B端子断开,从而B端子与公共端子端子连接,此时拉力杆上的拉力弹簧对拉力杆施加有拉力;所述压力杆在支撑块的作用下受到驱动杆的压力,压力杆上的触角和半球形触点受到压力分别同时与连接片和A端子接触,A端子与公共端子连通,此时压力杆上设置的弹簧对压力杆施加有拉力。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受力变形的微动开关,包括“E”字形壳体,壳体由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公共腔体组成,所述公共端子设置有通孔的一端设置在壳体外部,另一端贯穿第一腔体与设置在公共腔体内的连接片一体连接;所述A端子设置有通孔的一端设置在壳体外部,另一端贯穿第二腔体设置在公共腔体内;所述B端子设置有通孔的一端设置在壳体外部,另一端贯穿第三腔体设置在公共腔体内。壳体上与端子外露相反的的一侧设置有驱动杆,所述公共腔体内与B端子对立设置有拉力杆,所述驱动杆与拉力杆钩接,拉力杆上设置有拉力弹簧,所述拉力弹簧任意一端与拉力杆相连另一端,另一端与B端子相连,在所述拉力杆上设置有引脚,引脚与连接片接触,在微动开关不受外力的作用下,拉力杆受到拉力弹簧的拉力与B端子相连,引脚与连接片相连,B端子与公共端子接通;在所述公共腔体内与A端子的对立面设置有压力杆,压力杆由套管、导电杆套接组成,所述套管贯穿壳体与驱动杆连接,导电杆靠近B端子的一端贯穿连接片并设有半球形触点,在A端子与连接片之间的导电杆上设置有回力弹簧,所述回力弹簧任意一端与连接片相连,另一端与靠近A端子的导电杆相连,所述导电杆上固定有金属触角,触角设置在连接片与套管之间,所述触角与连接片的距离等于触点与A端子之间的距离,在微动开关不受外力的作用下,触角与连接片不连接,触点与A端子不连接,在压力杆和拉力杆之间的壳体上设置有支撑块,当驱动杆远离拉力杆的一端受到外力挤压时,拉力杆在支撑块的作用下受到驱动杆远离壳体的拉力,拉力杆上的引脚和导电块分别同时与连接片和B端子断开,从而B端子与公共端子断开连接,此时拉力杆上的拉力弹簧对拉力杆施加有拉力;所述压力杆在支撑块的作用下受到驱动杆的压力,压力杆上的触角和触点受到压力分别同时与连接片和A端子接触,A端子与公共端子连通,此时压力杆上设置的弹簧对压力杆施加有拉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垂直于公共腔体的两个对立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固定端子的插条,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与公共腔体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两个对立面的插条之间的缝隙与设置在其内部的端子厚度相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与公共腔体之间设置有隔板,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外壁设置有倒角,倒角去除了微动开关上的尖锐部位,减小了微动开关与外界物体接触产生的摩擦力,使微动开关固定更加稳固。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和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微动开关的U型槽,所述壳体上与设置有A端子一侧的对立面设置有两个孔洞,靠近第三腔体的孔洞的大小仅限于穿过压力杆,并且压力杆可以在孔洞内自由上下移动,靠近第二腔体的孔洞大小仅限于通过拉力杆,并且拉力杆可在孔洞内自由上下移动,所述支撑块与壳体为一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A端子设置在公共腔体内部的一端设置有弧形触点,弧形触点可以保证触点便面光滑,减少杂物粉尘与弧形触点接触的摩擦力,所述B端子设置在公共腔体的一端上与B端子套接有塑料板,所述塑料板上设置有与B端子一体连接的半球状触点,半球形触点保证接触面光滑、干净,所述分别设在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外部的公共端子、A端子、B端子的一端上设置有用于接线的孔洞,所述孔洞形状或为圆形或为U形,所述公共端子、A端子、B端子的厚度为2毫米到6毫米、材料为金属。
优选地,所述弹簧式拉紧装置包括顶部设置有凹槽的固定壳、固定销、拉力弹簧,所述固定壳靠近B端子端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固定壳的固定销,所述固定销垂直于固定壳的任意一端设置在固定壳上,另一端设置在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拉力弹簧设置在固定壳的内部,拉力弹簧的任意一端与塑料板相连,另一端固定在拉力杆上,微动开关不受任何外力的状态下,拉力弹簧的拉力将拉力杆与B端子相连,所述连接片穿过固定壳位于触点的下端并与触点接触。
优选地,所述压力杆包括套管、导电杆、触点,所述套管任意一端套接导电杆,另一端与驱动杆连接,所述连接片上设置有孔洞,孔洞大小仅限于导电杆的上下移动,导电杆靠近A端子的一端设置有半球形的触点,使导电杆接触端表面干净、平滑,所述触点材质为金属。
优选地,所述弹簧回力装置包括回力弹簧、触角,所述回力弹簧设置在连接片与A端子之间,回力弹簧任意一端与连接片相连,另一端与半球形触点相连,在微动开关不受外力的作用下回力弹簧对导电杆施加有拉力,所述触角材质为金属。
优选地,所述拉力杆由绝缘柱和连接杆、导电块组成,所述绝缘柱靠近驱动杆端设置有用于与驱动杆钩接的通孔,所述绝缘柱与连接杆套接,所述连接杆靠近B端子端设置有导电块,所述导电块形状为半球形,保证接触点表面平滑、干净,所述连接杆材质为金属。
优选地,所述驱动杆远离拉力杆的一端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朝向微动开关外侧,滚轮两侧设置有用于固定滚轮并与驱动杆一体连接的卡片,卡片上设置有与滚轮相接的滚轴,驱动杆材质为金属。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受力变形的微动开关,在B端子与公共端子接通之间设置有弹簧拉力装置,在微动开关受力转换时弹簧拉力装置都会对接触点施加拉力,增强微动开关内部弹力,提高微动开关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受力变形的微动开关,在A端子与公共端子连接部位设置有弹簧回力装置,压力杆受到压力将A端子与公共端子连接,弹簧回力装置对压力杆施加反向拉力,当压力杆不受力后,压力杆受到弹簧回力装置的拉力,快速将A端子与公共端子连接断开,增加了微动开关恢复的弹力,防止内部弹性构件失效导致开关失灵,使微动开之间的转换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弹簧拉力装置和弹簧回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滚轮,2-卡片,3-驱动杆,4-压力杆,5-支撑块,6-拉力杆,7-固定壳,8-固定销,9-塑料板,10-壳体,11-插条,12-B端子,13-A端子,14-公共端子,15-导电杆,16-触角,17-回力弹簧,18-半球形触点,19-拉力弹簧,20-导电块,101-第一腔体,102-第二腔体,103-第三腔体,104-公共腔体,105-U型槽,401-套管,601-绝缘柱,602-引脚,1401-连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受力变形的微动开关,
包括“E”字形壳体10,壳体10由第一腔体101、第二腔体102、第三腔体103、公共腔体104组成,第一腔体101、第二腔体102、第三腔体103分别与公共腔体104垂直,第一腔体101、第二腔体102、第三腔体103、公共腔体104内分别设置有公共端子14、A端子13、B端子12和连接片1401,所述第一腔体101()、第二腔体102、第三腔体103内部垂直于公共腔体104的两个对立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固定端子的插条11,公共端子14设置有通孔的一端设置在壳体10外部,另一端贯穿第一腔体101与设置在公共腔体104内的连接片1401一体连接;所述A端子13设置有通孔的一端设置在壳体10外部,另一端贯穿第二腔体102设置在公共腔体104内;所述B端子12设置有通孔的一端设置在壳体10外部,另一端贯穿第三腔体103设置在公共腔体104内。壳体10上与端子外露相反的的一侧设置有驱动杆3,所述公共腔体104内与B端子12对立设置有拉力杆6,拉力杆6由绝缘柱601和引脚602组成,绝缘柱601任意一端与拉力杆6套接,绝缘柱601另一端设有孔洞,孔洞与驱动杆3钩接,拉力杆6上设置有拉力弹簧19,所述拉力弹簧19任意一端与拉力杆6相连,另一端与B端子12相连,在所述拉力杆6上设置有引脚602,引脚602与连接片1401接触,在微动开关不受外力的作用下,拉力杆6受到拉力弹簧19的拉力与B端子12相连,引脚602与连接片1401相连,B端子12与公共端子14接通;在所述公共腔体104内与A端子13的对立面设置有压力杆4,压力杆4由套管401、导电杆15组成,所述套管401贯穿壳体10与驱动杆3连接,导电杆15贯穿连接片1401,导电杆15靠近A端子13的端点处设有半球形触点18,在A端子13与连接片1401之间的导电杆15上设置有回力弹簧17,所述回力弹簧17任意一端与连接片1401相连,另一端与靠近A端子13的导电杆15相连,所述导电杆15上固定有触角16,触角16设置在连接片1401与套管401之间,所述触角16与连接片1401的距离等于半球形触点18与A端子13之间的距离,在微动开关不受外力的作用下,触角16与连接片1401不连接,触点与A端子13不连接,在压力杆4和拉力杆6之间的壳体10上设置有支撑块5,当驱动杆3远离拉力杆6的一端受到外力挤压时,拉力杆6在支撑块5的作用下受到驱动杆3远离壳体10的拉力,拉力杆6上的引脚602和导电块20分别同时与连接片1401和B端子12断开,从而B端子12与公共端子14断开连接,此时拉力杆6上的拉力弹簧19对拉力杆6施加有拉力;所述压力杆4在支撑块5的作用下受到驱动杆3的压力,压力杆4上的触角16和半球形触点18受到压力分别同时与连接片1401和A端子13接触,A端子13与公共端子14连通,此时压力杆4上设置的回力弹簧17对压力杆4施加有拉力。
为了增强微动开关内部弹力,提高微动开关稳定性,防止内部弹性构件失效导致开关失灵,使微动开之间的转换更加稳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受力形微动开关,主要由壳体10、驱动杆3、公共端子14、A端子13、B端子12、连接片1401、拉力杆6、压力杆4、支撑块5、拉力弹簧19、回力弹簧17、引脚602、触角16组成,主要实现原理为,所述壳体10为E字形,内部分为第一腔体101、第二腔体102、第三腔体103、公共腔体104,所述公共端子14设置有通孔的一端设置在壳体10外部,另一端贯穿第一腔体101与设置在公共腔体104内的连接片1401一体连接;所述A端子13设置有通孔的一端设置在壳体10外部,另一端贯穿第二腔体102设置在公共腔体104内;所述B端子12设置有通孔的一端设置在壳体10外部,另一端贯穿第三腔体103设置在公共腔体104内。壳体10上与端子外露相反的一侧设置有驱动杆3,B端子12的对立端设置有拉力杆6,拉力杆6上设置有引脚602,引脚602与连接片1401接触,拉力杆6一端与驱动杆3相连,拉力杆6另一端与B端子12相连;A端子13的对立端设置有压力杆4,压力杆4在连接片1401靠近壳体10的一侧设置有触角16,压力杆4在A端子13与连接片1401之间设置有回力弹簧17,回力弹簧17任意一端与连接片1401相连,另一端与靠近A端子13的压力杆4端点相连,触角16与连接片1401之间的距离等于靠近A端子13的压力杆4端点与A端子13设置在公共腔体104内的端点之间的距离,在压力杆4和拉力杆6之间的壳体10上设置有支撑块5,当驱动杆3远离拉力杆6的一端受到外力挤压时,拉力杆6在支撑块5的作用下受到驱动杆3向外拉的力,拉力杆6上的引脚602和导电块20分别同时与连接片1401和B端子12断开,从而B端子12与公共端子14断开连接,此时拉力杆6上的拉力弹簧19对拉力杆6施加有拉力;所述压力杆4在支撑块5的作用下受到驱动杆3的压力,压力杆4上的触角16和半球形触点18受到压力分别同时与连接片1401和A端子13接触,A端子13与公共端子14连通,此时压力杆4上设置的回力弹簧17对压力杆4施加有拉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