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墨盒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一体式加墨出墨的恒压自动供墨装置。
背景技术
印刷过程中,油墨过多会使油墨氧化结皮,油墨过少会影响印品质量,自动供墨是指实现监测墨斗或墨盒中的油墨量并实现自动供给油墨的程序;恒压供液是指能够保持供液压力的恒定,可使供液和用液之间保持平衡,即用液多时供液也多,用液少时供液也少,从而提高了供液的质量。
现有技术现有技术供液时,人工通过针筒注入液体实现供液,用液量大时需频繁注入液墨,程序较为繁琐,而整盒换液则成本较高,还需拆卸安装,同时无法实现打印机在打印同时进行加液,影响打印进度,且现有技术在实现恒压供墨时无法保证出墨滚珠的流畅滚动,常常在出墨口出现墨珠卡紧、墨液堵塞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一体式加墨出墨的恒压自动供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供液时,人工通过针筒注入液体实现供液,用液量大时需频繁注入液墨,程序较为繁琐,而整盒换液则成本较高,还需拆卸安装,同时无法实现打印机在打印同时进行加液,影响打印进度,且现有技术在实现恒压供墨时无法保证出墨滚珠的流畅滚动,常常在出墨口出现墨珠卡紧、墨液堵塞的现象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一体式加墨出墨的恒压自动供墨装置,其结构包括进墨锥体框、显墨板框、主墨框,所述进墨锥体框与主墨框上方扣接,所述显墨板框与主墨框前侧胶连接,所述显墨板框由框板、显墨板组成,所述框板与显墨板胶连接并且二者组成为回字结构。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墨框包括液墨主框、弧体流动管、进墨斗结构、出墨结构,所述液墨主框与弧体流动管胶连接,所述液墨主框位于弧体流动管内腔,所述液墨主框与进墨斗结构底部锁定,所述液墨主框内侧与出墨结构轨道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弧体流动管包括进墨流动管、出墨流动管,所述进墨流动管左右两端与出墨流动管啮合。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进墨斗结构包括封墨口、流墨口、簧器、螺旋流液结构,所述封墨口底部与流墨口扣接,所述流墨口与簧器上端焊接,所述流墨口与螺旋流液结构上端锁定。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封墨口包括环垫、封墨盘、锁架,所述环垫内环面与封墨盘胶连接,所述封墨盘前侧面与锁架传动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封墨盘包括封墨主盘、入墨单盘、轨链,所述封墨主盘与入墨单盘轨道连接,所述封墨主盘与入墨单盘处于同心圆,所述封墨主盘前侧面与轨链焊接,所述入墨单盘后侧面与轨链扣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出墨结构包括上板、中柱、横盘,所述上板与中柱锁定并且二者垂直,所述中柱与横盘轨道连接并而二者处于同心圆,所述横盘位于中柱的中部。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中柱安装有流墨珠、齿轮珠,所述流墨珠与齿轮珠啮合,所述齿轮珠与横盘底部贴合,所述横盘环侧安装有侧轨轮。
有益效果
本发明将供墨装置安装在打印机指定位置,盖上机盖后,机盖与进墨锥体框上方啮合,也就是说机盖与锁架啮合实现了开启进墨斗结构的运行(机盖上方装有可替换墨液),继而封墨盘进行运行,入墨单盘呈圆状扩展开启了入墨开口,墨液从封墨口进入经过流墨口流入螺旋流液结构,再从螺旋流液结构流入弧体流动管,最后流入液墨主框内,此过程中,液体的压力撑开了流墨口、挤压了簧器,液墨在螺旋流液结构上呈螺旋状流入弧体流动管,再流入液墨主框内;流入液墨主框内的液墨再从上板的两端流落至中柱底部通过流墨珠进行供墨,此过程中,横盘持续旋转与齿轮珠发生摩擦带动了齿轮珠的滚动(横盘与齿轮珠呈垂直状传动),从而实现了流墨珠的转动,即实现了墨盒出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盖上机盖后进墨斗结构进行运行,入墨单盘呈圆状扩展,开启了入墨口,墨液的重力将流墨口撑开,继而墨液流经螺旋流液结构进入液墨主框再经过出墨结构从流墨珠流出实现供墨;使用时盖上机盖即实现墨液注入,出墨结构运行时带动流墨珠的流畅滚动,实现注墨程序简化方便、出墨时稳定流畅的优点。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种一体式加墨出墨的恒压自动供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供墨装置前视剖切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图2的A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进墨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封墨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封墨盘的结构示意图,也是入墨口闭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封墨盘的结构示意图,也是入墨口开启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出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进墨锥体框1、显墨板框2、主墨框3、框板20、显墨板21、液墨主框30、弧体流动管31、进墨斗结构32、出墨结构33、进墨流动管310、出墨流动管311、封墨口320、流墨口321、簧器322、螺旋流液结构323、环垫3200、封墨盘3201、锁架3202、封墨主盘32010、入墨单盘32011、轨链32012、上板330、中柱331、横盘332、流墨珠3310、齿轮珠33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8,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式加墨出墨的恒压自动供墨装置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进墨锥体框1、显墨板框2、主墨框3,所述进墨锥体框1与主墨框3扣接,所述显墨板框2与主墨框3胶连接,所述显墨板框2由框板20、显墨板21组成,所述框板20与显墨板21胶连接并且二者组成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显墨板框2能够直观的看到墨液量,所述主墨框3包括液墨主框30、弧体流动管31、进墨斗结构32、出墨结构33,所述液墨主框30与弧体流动管31胶连接,所述液墨主框30与进墨斗结构32锁定,所述液墨主框30与出墨结构33轨道连接,所述主墨框3用于储墨,所述弧体流动管31包括进墨流动管310、出墨流动管311,所述进墨流动管310与出墨流动管311啮合,所述弧体流动管31用于将墨液分流从液墨主框30内壁流至液墨主框30内腔,顺着框壁流动,水流更加稳定,所述进墨斗结构32包括封墨口320、流墨口321、簧器322、螺旋流液结构323,所述封墨口320与流墨口321扣接,所述流墨口321与簧器322焊接,所述流墨口321与螺旋流液结构323锁定,所述封墨口320实现墨口的开启和关闭,顺着流墨口321、螺旋流液结构323流下,使墨液集中,流动稳定,所述封墨口320包括环垫3200、封墨盘3201、锁架3202,所述环垫3200与封墨盘3201胶连接,所述封墨盘3201与锁架3202传动连接,所述环垫3200为软垫结构,起到墨口开启关闭时缓冲的作用,所述封墨盘3201包括封墨主盘32010、入墨单盘32011、轨链32012,所述封墨主盘32010与入墨单盘32011轨道连接,所述封墨主盘32010与轨链32012焊接,所述入墨单盘32011与轨链32012扣接,所述锁架3202带动封墨盘3201的开启和关闭,所述出墨结构33包括上板330、中柱331、横盘332,所述上板330与中柱331锁定,所述中柱331与横盘332轨道连接,所述中柱331安装有流墨珠3310、齿轮珠3311,所述流墨珠3310与齿轮珠3311啮合,所述齿轮珠3311与横盘332贴合,所述横盘332安装有侧轨轮3320,所述墨液从上板330与液墨主框30之间流下,实现墨液从旁侧进入中柱331底端,提高了出墨的流畅与稳定性,所述横盘332用于带动齿轮珠3311的滚动,实现流墨珠3310的有序滚动,避免流墨珠3310长时间固定出现卡紧、堵塞的情况。
将供墨装置安装在打印机指定位置,盖上机盖后,机盖与进墨锥体框1上方啮合,也就是说机盖与锁架3202啮合实现了开启进墨斗结构32的运行(机盖上方装有可替换墨液),继而封墨盘3201进行运行,入墨单盘32011呈圆状扩展开启了入墨开口,墨液从封墨口320进入经过流墨口321流入螺旋流液结构323,再从螺旋流液结构323流入弧体流动管31,最后流入液墨主框30内,此过程中,液体的压力撑开了流墨口321、挤压了簧器322,液墨在螺旋流液结构323上呈螺旋状流入弧体流动管31,再流入液墨主框30内;流入液墨主框30内的液墨再从上板330的两端流落至中柱331底部通过流墨珠3310进行供墨,此过程中,横盘332持续旋转与齿轮珠3311发生摩擦带动了齿轮珠3311的滚动(横盘332与齿轮珠3311呈垂直状传动),从而实现了流墨珠3310的转动,即实现了墨盒出墨。
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获得的技术进步是:盖上机盖后进墨斗结构32进行运行,入墨单盘32011呈圆状扩展,开启了入墨口,墨液的重力将流墨口321撑开,继而墨液流经螺旋流液结构323进入液墨主框30再经过出墨结构33从流墨珠3310流出实现供墨;使用时盖上机盖即实现墨液注入,出墨结构33运行时带动流墨珠3310的流畅滚动,实现注墨程序简化方便、出墨时稳定流畅的优点。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