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百叶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雨自调节型百叶窗。
背景技术
一般说来,百叶窗主要用于阻挡阳光、阻止从外部向室内窥视、适当地调节室内氛围和周边环境,被广泛地作为窗户覆盖件使用;百叶窗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现有的百叶窗包括若干叶片排列组成,可以通过调节叶片的角度,从而控制叶片对窗面的遮挡和叶片间的间隔,从而调节百叶窗的透光和通风程度。
现有的百叶窗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大多通过人为的手动调节,部分通过电机驱动带动窗叶偏转,完全的手动调节无法及时的应对暴风雨对室内的影响,而部分的电机驱动结构复杂感应外部环境的能力较差,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在面对暴风雨时无法及时的关闭窗户,使得室内环境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百叶窗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风雨自调节型百叶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风雨自调节型百叶窗,包括窗框和多个转叶,每个所述转叶的两端均对称固定有两个转轴,所述窗框的侧壁设有联动腔,所述联动腔的内底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蜗杆,多个所述转叶靠近蜗杆一端的转轴均贯穿窗框的侧壁延伸至联动腔内部并固定有蜗轮,多个所述蜗轮均与蜗杆相啮合,所述窗框的侧壁开设有手动槽,所述蜗杆的上端贯穿联动腔的上端延伸至手动槽内部并焊接有调节齿轮,所述调节齿轮的上端固定有与手动槽通过扭簧转动连接的连接轴,所述调节齿轮啮合有限位齿轮,所述限位齿轮的上端与手动槽的上端内壁共同焊接有限位弹簧,所述窗框的上端开设有积水槽,所述窗框的侧壁开设有通风槽,所述窗框的侧壁开设有与积水槽连通的排水孔,所述限位齿轮的上端焊接有贯穿手动槽和积水槽并延伸至通风槽内的滑杆,所述滑杆的周向侧壁固定有位于积水槽内的浮板,所述滑杆的顶部固定有上端呈流线型的导流板,每个所述转叶的侧壁均设有用于阻隔细雨的翻转机构。
在上述的风雨自调节型百叶窗中,所述翻转机构包括开设在转叶侧壁上呈“L”形的转槽,所述转槽内壁转动连接有挡板,所述转叶的下端部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内壁通过扭簧转动连接有卷收杆,所述卷收杆的周向侧壁上绕设有纱网。
在上述的风雨自调节型百叶窗中,每个所述转叶上的纱网远离卷收杆的一端均与其下侧转叶上未开设收纳槽的一端胶合固定。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中,通过设计限位齿轮对调节齿轮进行限位,使得调节转叶角度后能够方便的限制转叶偏角,在限位齿轮脱离调节齿轮后,调节齿轮能在扭簧弹力作用下快速复位,避免了长久转动恢复的繁杂操作,调节过程便捷;
2、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积水槽,在室外下大雨时雨水将大量进入到积水槽,由于排水孔的孔径较小排水效率有限,过多的雨水将在积水槽中积累,使得浮板在浮力作用下带动限位齿轮上移,使得调节齿轮失去限制快速回位,进而带动转叶转动将窗框封闭,避免大雨进入室内造成室内积水;
3、本发明中,通过设计通风槽,室外出现大风时,不论大风从什么角度吹向窗框,均能进入到通风槽内部并对导流板造成影响,使得导流板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向上移动,进而使得限位齿轮与调节齿轮脱离,使得调节齿轮在扭簧弹力作用下回位,进而使得转叶偏转将窗框封闭,避免大风携带灰尘及杂物进入到室内。
4、本发明中,转叶偏转后挡板处于倾斜状态,在室外下小雨排水孔能够及时排水而积水槽内不会出现积水时,转叶不会出现回位,雨水会落在挡板上并延伸挡板流动至挡板下端形成水流积累,在雨水达到一定量时受重力影响挡板发生偏转,使得挡板将相邻转叶之间的间隙遮挡,使得长时间的小雨过程不会有雨水进入到室内,并且在短暂的小雨过程中保持室内的通风状态。
5、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纱网,在转叶偏转后,纱网将拉动卷收杆转动并伸展开来,纱网将相邻转叶之间的间隙遮蔽,可避免蚊虫进入到室内,起到一定的隔绝蚊虫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风雨自调节型百叶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风雨自调节型百叶窗在转叶偏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窗框、2转叶、3转轴、4联动腔、5蜗杆、6蜗轮、7手动槽、8调节齿轮、9连接轴、10限位齿轮、11限位弹簧、12滑杆、13浮板、14导流板、15积水槽、16通风槽、17排水孔、18转槽、19挡板、20收纳槽、21卷收杆、22纱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处于说明性目的,而不是想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
参照图1-5,一种风雨自调节型百叶窗,包括窗框1和多个转叶2,每个转叶2的两端均对称固定有两个转轴3,窗框1的侧壁设有联动腔4,联动腔4的内底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蜗杆5,多个转叶2靠近蜗杆5一端的转轴3均贯穿窗框1的侧壁延伸至联动腔4内部并固定有蜗轮6,多个蜗轮6均与蜗杆5相啮合,窗框1的侧壁开设有手动槽7,蜗杆5的上端贯穿联动腔4的上端延伸至手动槽7内部并焊接有调节齿轮8,调节齿轮8的上端固定有与手动槽7通过扭簧转动连接的连接轴9,调节齿轮8啮合有限位齿轮10,限位齿轮10的上端与手动槽7的上端内壁共同焊接有限位弹簧11,限位齿轮10无法转动,通过限位齿轮10的轮齿对调节齿轮8进行卡死限位,保证调节齿轮8不发生转动;
窗框1的上端开设有积水槽15,窗框1的侧壁开设有通风槽16,通风槽16的两端分别为窗框1的前端和侧端,通风槽16整体呈“L”形,不论外部风从什么方向吹向窗框1,均能进入到通风槽16内部,实现对外部风力的感知以及及时的作出反应,窗框1的侧壁开设有与积水槽15连通的排水孔17,排水孔17的孔径远小于积水槽15的内径,只能允许少量水流缓慢的通过,在排水量较大时将在积水槽15中形成积水,限位齿轮10的上端焊接有贯穿手动槽7和积水槽15并延伸至通风槽16内的滑杆12,滑杆12与手动槽7、积水槽15和通风槽16均密封滑动连接,保证风和雨水不会漏至手动槽7内后进入到室内,滑杆12的周向侧壁固定有位于积水槽15内的浮板13,浮板13能够积水槽15内有足量积水时受到水的浮力上移,滑杆12的顶部固定有上端呈流线型的导流板14,在风向导流板14时,导流板14的上端气流流速快,下端流速慢,使得导流板14在压力作用下有向上浮动的趋势,每个转叶2的侧壁均设有用于阻隔细雨的翻转机构。
翻转机构包括开设在转叶2侧壁上呈“L”形的转槽18,保证挡板19有足够的转动空间,转槽18内壁转动连接有挡板19,挡板19整体类似勺状,挡板19的下端呈钩状,具有蓄水的作用,在挡板19倾斜设置后,雨水能够沿着挡板19的侧壁流动至下端钩状位置,进而将雨水储存,并在雨水重力作用下使得挡板19发生偏转,避免雨水进入到室内,转叶2的下端部开设有收纳槽20,收纳槽20的内壁通过扭簧转动连接有卷收杆21,卷收杆21的周向侧壁上绕设有纱网22。
每个转叶2上的纱网22远离卷收杆21的一端均与其下侧转叶2上未开设收纳槽20的一端胶合固定,在转叶2未转动时,下端的转叶2未开设收纳槽20的一端与上端转叶开设有收纳槽20的一端相抵,此状态下纱网22未展开,处于绕设在卷收杆21上的收纳状态,在转叶2转动后,相邻的转叶2将分开,使得纱网22在转叶2转动的拉扯作用下绕着卷收杆21滚动展开,将相邻转叶2之间的间隙封闭,避免蚊虫进入同时不影响采光和通风。
在晴朗无大风的情况下,可人为的向上推动限位齿轮10,使其不再限制调节齿轮8转动,然后可转动调节齿轮8带动蜗杆5转动,进而使得蜗轮带动转轴3转动,实现对转叶2偏转角度的手动调节,由于受到扭簧的弹力作用,需要在手动调节完毕后先松开限位齿轮10使其卡死调节齿轮8后再松开调节齿轮8,此状态下的转叶2将保持偏转状态,并且转叶2的转动会带动纱网22伸出,使得纱网22将相邻转叶2之间的间隙部分遮挡,可避免蚊虫进入到室内,在夏季具有防蚊虫的效果。
在外部出现小雨时,雨水会进入到积水槽15中,由于雨量较小进入的雨水能够从排水孔17中及时的排出,不会在积水槽15中积累,也就不会对限位齿轮10产生影响,此时转叶2不会转动,但是雨水不断的掉落在挡板19上,由于转叶2处于偏转状态,使得挡板19处于倾斜状态,雨水将逐步的积累至挡板19的下端并带动挡板19发生偏转,使得挡板19将相邻转叶2之间的间隙部分遮挡,能够有效避免小雨透过间隙进入到室内,经过逐步的积累在室内形成积水,能够避免长时间小雨对室内的影响。
在外部出现大雨时,雨水大量进入到积水槽15中,使得孔径较小的排水孔17无法及时的排水雨水,使得雨水在积水槽15中积累,积累的雨水将使得浮板13受到浮力不断的随着积水的增加而向上移动,在积水量较大时浮板13将带动限位齿轮10上移,进而使得限位齿轮10不再限制调节齿轮8的转动,使得调节齿轮8在扭簧弹力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使得转叶2均转动至竖直状态,进而将整个窗框1封闭,避免大雨冲击造成室内积水过多,有效避免大雨对室内的影响。
在外部出现强风时,容易引起灰尘及杂物漂浮,为避免其进入到室内也需将窗框1封闭,大风由通风槽16一端进入从另一端逸出,使得导流板14不断受到风力吹动,由于导流板14上端的流线型设计,导流板14上端气流流速快,根据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可知,流速越快压强越小,进而使得导流板14在气压作用下上浮,使得限位齿轮10脱离调节齿轮8,进而使得调节齿轮8在扭簧弹力作用下复位并带动转叶2转动,使得窗框1被封闭,避免杂物进入室内。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窗框1、转叶2、转轴3、联动腔4、蜗杆5、蜗轮6、手动槽7、调节齿轮8、连接轴9、限位齿轮10、限位弹簧11、滑杆12、浮板13、导流板14、积水槽15、通风槽16、排水孔17、转槽18、挡板19、收纳槽20、卷收杆21、纱网2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