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防逆行减速装置。
背景技术
减速带是安装在公路上使经过的车辆减速的交通设施,形状一般为条状,也有点状的,材质主要是橡胶,也有是金属的,一般以黄色黑色相间以引起视觉注意,使路面稍微拱起以达到车辆减速目的,但现有的减速带在实际使用时,不同方向车辆驶过减速带时对车辆产生的震动基本上一样,无法针对逆行车辆加强震动进行提醒和惩罚。
目前法国出现一种防逆行减速带,在减速带的内部隐藏着锯齿状的机关,打开之后这些锯齿便会立起,当你开着车辆沿着正确的方向行驶的话,这些锯齿便会随着汽车轮胎顺势“躺下”,直到汽车开过再次立起,逆向行驶的话,车轮轮胎便会马上被这些锯齿扎破,使得车轮发生爆胎,但是这种方式虽然能有效的提高防逆行效果,但是车轮发生爆胎车辆依旧会通过该减速带,车轮发生爆胎易使得驾驶者产生惊慌,不能正确操控车辆,易与顺行方向过来的车辆发生碰撞或者对车辆周边的其他公共设备或者行人产生严重威胁。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防逆行减速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逆行经过减速带时,车轮发生爆胎车辆依旧会通过该减速带,且车轮发生爆胎易使得驾驶者产生惊慌,不能正确操控车辆,易与顺行方向过来的车辆发生碰撞或者对车辆周边的其他公共设备或者行人产生严重威胁问题,而提出的防逆行减速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防逆行减速装置,包括减速带,所述减速带的内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转动架,两个所述转动架之间共同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固定连接有转动杠杆,且第一转轴贯穿转动杠杆,所述转动杠杆的一端抵设有橡胶块,所述橡胶块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按压杆,所述按压杆的上端贯穿减速带的内壁并固定连接有按压板,且按压板与减速带的垂直高度为正常车轮的三分之一,所述转动杠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上端抵设有撞击板,所述减速带的内侧壁上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座,且撞击板的两个侧面分别与限位座相接触,所述减速带的上表面开设有条形盲孔,且撞击板位于条形盲孔的正下方,所述减速带的上表面设有遮挡结构,所述撞击板靠近按压杆的一侧设有撞击缓冲结构,所述减速带的内部对称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复位弹簧,且每个第一复位弹簧的上端均抵设在转动杠杆上。
在上述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所述遮挡结构包括固定杆、第一转动杆、挡块、第一固定座、第一凹槽和第一磁铁,所述减速带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上固定连接有挡块,所述减速带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一固定座,四个所述第一固定座靠近第一转动杆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凹槽,每个所述第一凹槽内均安装有第一磁铁。
在上述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所述遮挡结构包括压力传感器、减速电机、第一转动轴、第一斜齿轮、第二斜齿轮、第二转轴、条形磁铁、支撑架、挡板、单磁极、支撑板、加强杆和控制器,所述减速带的上表面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且压力传感器位于条形盲孔的右侧,所述减速带的内部安装有减速电机和控制器,所述减速电机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且第一转动轴贯穿第一斜齿轮,所述第一斜齿轮上啮合设有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二斜齿轮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且第二转轴贯穿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二转轴上固定连接有条形磁铁,所述减速带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且第一转动轴远离减速电机的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支撑架上,所述第二转轴的下端也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且支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在位于右侧的限位座上,所述支撑板上放置有单磁极,所述单磁极远离条形磁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且挡板远离单磁极的一端贯穿右侧的限位座并卡合在左侧的限位座上,所述支撑板上对称固定连接有多个加强杆,每个所述加强杆的上端均固定连接在减速带的内侧壁上,且单磁极位于相对应的加强杆之间。
在上述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所述遮挡结构包括第二转轴、条形磁铁、挡板、单磁极、支撑板、加强杆、卡块、转盘、第二转动杆、第二固定座、第二转动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安装座、安装架、加强筋,所述减速带的上表面对称贴合有转盘,所述减速带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固定连接有条形磁铁和第二齿轮,且第二齿轮位于条形磁铁的上方,所述第二转轴的上端贯穿第二齿轮并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减速带的内侧壁上,所述减速带的内部对称固定连接有多个加强杆,每个所述加强杆的下端共同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且支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右侧的限位座上,所述支撑板上放置有单磁极,所述单磁极远离条形磁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且挡板远离单磁极的一端贯穿右侧的限位座并卡合在左侧的限位座上,所述减速带的上表面以转盘为中心对称固定连接有四个卡块,所述转盘上开设有圆形凹槽,且卡块的上端位于圆形凹槽内并与圆形凹槽的内侧壁相接触,所述转盘的上端焊接有第二转动杆,所述减速带的上表面还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二固定座,每个所述第二固定座靠近第二转动杆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二凹槽,每个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均安装有第二磁铁,所述转盘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且第二转动轴贯穿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之间相互啮合,所述安装座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对称固定连接有多个加强筋,每个所述加强筋远离安装架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安装座上,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下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安装架上。
在上述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所述撞击缓冲结构包括放置槽、防撞橡胶板、防撞缓冲板、不规则凹槽、第二复位弹簧、移动块、卡杆和卡槽,所述撞击板靠近按压杆的一侧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内侧壁上抵设有防撞橡胶板,所述防撞橡胶板远离放置槽的侧面抵设有防撞缓冲板,所述防撞缓冲板远离防撞橡胶板的侧面对称开设有四个不规则凹槽,所述不规则凹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远离不规则凹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远离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杆,所述撞击板上还对称开设有四个卡槽,且卡杆与不规则凹槽一一对应并相互连通,所述每个卡杆远离移动块的一端均位于卡槽内。
在上述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所述第二斜齿轮的齿数为第一斜齿轮齿数的十倍。
在上述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第二固定座和转盘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为三十六度,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为第二齿轮齿数的十倍。
在上述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所述第二转动杆两端的水平距离为第二转动杆宽度的四倍,且比车轮的周长大。
在上述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所述第一转动杆两端的水平距离为第一转动杆宽度的四倍,且比车轮的周长大。
在上述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所述按压板和条形盲孔之间的距离大于小车辆前盖与前轮之间的最大水平距离。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优点在于:能够有效的防止车辆逆行,只会对逆行车辆进行简单的惩罚(车与撞击板发生碰撞会使得车体受损),不会对其他正常行驶的车辆以及车辆周围的其他公共设备或者行人产生威胁,有效的提高防逆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防逆行减速装置第一实施力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挡块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撞击板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不规则凹槽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第一固定座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防逆行减速装置第二实施力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挡板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加强杆部分的结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提出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减速带部分的结构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提出的防逆行减速装置第三实施力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提出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转盘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提出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第二齿轮部分的结构侧视图;
图13为本发明提出的防逆行减速装置中卡块部分的结构俯视图。
图中:1减速带、2转动架、3第一转轴、4转动杠杆、5橡胶块、6按压杆、7按压板、8支撑座、9撞击板、10限位座、11条形盲孔、12固定杆、13第一转动杆、14挡块、15第一固定座、16第一凹槽、17第一磁铁、18放置槽、19防撞橡胶板、20防撞缓冲板、21不规则凹槽、22第二复位弹簧、23移动块、24卡杆、25卡槽、26压力传感器、27减速电机、28第一转动轴、29第一斜齿轮、30第二斜齿轮、31第二转轴、32条形磁铁、33支撑架、34挡板、35单磁极、36支撑板、37加强杆、38卡块、39转盘、40第二转动杆、41第二固定座、42第二转动轴、43第一齿轮、44第二齿轮、45安装座、46安装架、47加强筋、48第一复位弹簧、49控制器、50圆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参照图1-5,防逆行减速装置,包括减速带1,减速带1的内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转动架2,两个转动架2之间共同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3,第一转轴3上固定连接有转动杠杆4,且第一转轴3贯穿转动杠杆4,转动杠杆4的一端抵设有橡胶块5,橡胶块5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按压杆6,按压杆6的上端贯穿减速带1的内壁并固定连接有按压板7,且按压板7与减速带1的垂直高度为正常车轮的三分之一,使得车辆在前进过程中按压板7不会对车辆其他部件接触并对其造成影响,转动杠杆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座8,支撑座8的上端抵设有撞击板9,减速带1的内侧壁上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座10,且撞击板9的两个侧面分别与限位座10相接触,减速带1的上表面开设有条形盲孔11,且撞击板9位于条形盲孔11的正下方;
减速带1的上表面设有遮挡结构,未有车辆与减速带1接触时,遮挡结构处于打开状态,当车辆从左到右行驶时(逆行),车辆前车轮与按压板7接触时,会带动按压板7向下移动,按压板7向下移动通过按压杆6和橡胶块5带动转动杠杆4绕着第一转轴3进行转动,转动杠杆4转动带动支撑座8进行转动,支撑座8转动带动撞击板9沿着限位座10向上移动进而对从左到右行驶的车辆进行阻挡,使得从左到右行驶的车辆不能通过减速带1,按压板7和条形盲孔11之间的距离大于小车辆前盖与前轮之间的最大水平距离,使得车辆从左到右行驶与按压板7接触后,撞击板9会在车辆未移动至条形盲孔11时先向上升起,进而实现对逆行车辆的阻挡;
遮挡结构包括固定杆12、第一转动杆13、挡块14、第一固定座15、第一凹槽16和第一磁铁17,减速带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2,固定杆12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13,第一转动杆13上固定连接有挡块14,减速带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一固定座15,第一转动杆13两端的水平距离为第一转动杆13宽度的四倍,且比车轮的周长大,当车辆从该装置的右侧(顺行)往左移动时,车辆的两个前轮(或者两个后轮)会先有一个与第一转动杆13的一端相接触,在其中第一固定座15的作用下,会使得第一转动杆13不会发生转动,当该车轮与第一转动杆13刚好分离时,此时另一个前车轮还未与第一转动杆13的另一端相接触,继续移动的过程,另一个前车轮会与第一转动杆13的另一端相接触,在分离时会对第一转动杆13产生一个作用力,使得第一转动杆13发生转动,转动同时带动挡块14进行转动,使得挡块14移动至条形盲孔11上,进而对条形盲孔11进行遮挡,使得撞击板9不能向上移动,实现对条形盲孔11的遮挡,当车辆继续向前移动,会使得后车轮与前车轮移动效果相反,使得条形盲孔11处于打开状态,使得车辆顺行后,条形盲孔11处于打开状态,对逆行车辆依旧具有阻挡作用,四个第一固定座15靠近第一转动杆13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凹槽16,每个第一凹槽16内均安装有第一磁铁17,第一磁铁17对第一转动杆13具有一定的吸力,使得在无较大外力的情况下,第一转动杆13不会发生转动;
撞击板9靠近按压杆6的一侧设有撞击缓冲结构,避免车速过快车辆与撞击板9发生撞击时,能有效减小撞击带来的损失,虽然会使得车辆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但是具有一定的惩罚效果,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对逆行车辆的驾驶者产生警醒,对防止车辆逆行具有有效的成效,撞击缓冲结构包括放置槽18、防撞橡胶板19、防撞缓冲板20、不规则凹槽21、第二复位弹簧22、移动块23、卡杆24和卡槽25,撞击板9靠近按压杆6的一侧开设有放置槽18,放置槽18的内侧壁上抵设有防撞橡胶板19,防撞橡胶板19远离放置槽18的侧面抵设有防撞缓冲板20,防撞缓冲板20远离防撞橡胶板19的侧面对称开设有四个不规则凹槽21,不规则凹槽2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22,第二复位弹簧22远离不规则凹槽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块23,移动块23远离第二复位弹簧2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杆24,撞击板9上还对称开设有四个卡槽25,且卡杆24与不规则凹槽21一一对应并相互连通,每个卡杆24远离移动块23的一端均位于卡槽25内,当防撞缓冲板20需要进行更换时,两个成年人相互配合,四只手分别对移动块23施加一个远离卡槽25的外力,使得卡杆24从卡槽25中移出,使得防撞缓冲板20从撞击板9中拆卸下来,减速带1的内部对称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复位弹簧48,且每个第一复位弹簧48的上端均抵设在转动杠杆4上,使得按压板7在失去车轮施加的作用力后,在第一复位弹簧48的作用下,恢复到按压前位置。
实施例2
参照图6-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遮挡结构包括压力传感器26、减速电机27、第一转动轴28、第一斜齿轮29、第二斜齿轮30、第二转轴31、条形磁铁32、支撑架33、挡板34、单磁极35、支撑板36、加强杆37和控制器49,减速带1的上表面安装有压力传感器26,且压力传感器26位于条形盲孔11的右侧,减速带1的内部安装有减速电机27和控制器49,减速电机27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轴28,第一转动轴28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29,且第一转动轴28贯穿第一斜齿轮29,第一斜齿轮29上啮合设有第二斜齿轮30,第二斜齿轮30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31,且第二转轴31贯穿第二斜齿轮30,第二转轴31上固定连接有条形磁铁32;
减速带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33,且第一转动轴28远离减速电机27的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支撑架33上,第二转轴31的下端也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支撑架33上,支撑架3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36,且支撑板36的一侧固定连接在位于右侧的限位座10上,支撑板36上放置有单磁极35,单磁极35远离条形磁铁3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34,且挡板34远离单磁极35的一端贯穿右侧的限位座10并卡合在左侧的限位座10上,支撑板36上对称固定连接有多个加强杆37,每个加强杆37的上端均固定连接在减速带1的内侧壁上,且单磁极35位于相对应的加强杆37之间,车辆逆行同实施例1阻挡效果相同,车辆顺行时,前车轮会先从压力传感器26上压过去,压力传感器26发生信号,控制器49接受信号然后对减速电机27发生信号,使得第一转动轴28转动十圈,第一转动轴28转动带动第一斜齿轮29进行转动,第一斜齿轮29转动带动第二斜齿轮30转动,第二斜齿轮30的齿数为第一斜齿轮29齿数的十倍,第一斜齿轮29转动十圈第二斜齿轮30刚好转动一圈使得条形磁铁32转动一圈,使得单磁极35远离条形磁铁32,单磁极35移动过程中带动挡板34向左移动,进而使得条形盲孔11处于一个被遮挡状态,确保前车轮通过按压板7时,撞击板9不能通过条形盲孔11向上移动,不会对车辆顺行时产生影响,当车辆后轮通过时,压力传感器26会再次发生信号,控制器49接受信号再次对减速电机27发生信号,减速电机27带动第一转动轴28转动十圈,使得第二斜齿轮30转动一圈,使得条形磁铁32恢复到前车轮通过时的状态,对单磁极35进行吸引,带动挡板34从条形盲孔11的下方移开,使得条形盲孔11处于打开状态。
实施力2相对实施力1优点在于:车辆顺行过程中只要经过压力传感器26即可控制挡板34的左右移动,确保顺行过程中撞击板9不会对车辆的正常移动造成影响,顺行车辆移开后条形盲孔11处于打开状态,对逆行车辆依旧具有阻挡作用,挡块14的面积相对较大,受到损坏的概率较大,相对与第一转动杆13易发生损坏,挡块14损坏会使得该装置彻底失去意义,对顺行的车辆也会造成损害。
实施例3
参照图10-1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遮挡结构包括第二转轴31、条形磁铁32、挡板34、单磁极35、支撑板36、加强杆37、卡块38、转盘39、第二转动杆40、第二固定座41、第二转动轴42、第一齿轮43、第二齿轮44、安装座45、安装架46、加强筋47,减速带1的上表面对称贴合有转盘39,减速带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座45,安装座45上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31,第二转轴31上固定连接有条形磁铁32和第二齿轮44,且第二齿轮44位于条形磁铁32的上方,第二转轴31的上端贯穿第二齿轮44并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减速带1的内侧壁上,减速带1的内部对称固定连接有多个加强杆37,每个加强杆37的下端共同固定连接有支撑板36,且支撑板36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右侧的限位座10上;
支撑板36上放置有单磁极35,单磁极35远离条形磁铁3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34,且挡板34远离单磁极35的一端贯穿右侧的限位座10并卡合在左侧的限位座10上,减速带1的上表面以转盘39为中心对称固定连接有四个卡块38,转盘39上开设有圆形凹槽50,且卡块38的上端位于圆形凹槽50内并与圆形凹槽50的内侧壁相接触,转盘39的上端焊接有第二转动杆40;
第二转动杆40两端的水平距离为第二转动杆40宽度的四倍,且比车轮的周长大,当车辆从该装置的右侧(顺行)往左移动时,车辆的两个前轮(或者两个后轮)会先有一个与第二转动杆40的一端相接触,在其中第二固定座41的作用下,会使得第二转动杆40不会发生转动,当该车轮与第二转动杆40刚好分离时,此时另一个前车轮还未与第二转动杆40的另一端相接触,继续移动的过程,另一个前车轮会与第二转动杆40的另一端相接触,在分离时会对第二转动杆40产生一个作用力,使得第二转动杆40发生转动,减速带1的上表面还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二固定座41,每个第二固定座41靠近第二转动杆40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二凹槽,每个第二凹槽的内部均安装有第二磁铁,转盘39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轴42,第二转动轴42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43,且第二转动轴42贯穿第一齿轮43,第一齿轮43和第二齿轮44之间相互啮合,安装座45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架46,安装架46上对称固定连接有多个加强筋47,每个加强筋47远离安装架46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安装座45上,第二转动轴42的下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安装架46上;
当车辆前轮通过第二转动杆40,最后一个与第二转动杆40接触的前轮会对第二转动杆40产生一个作用力,使得第二转动杆40转动与另一个第二固定座41接触,转动过程中带动第二转动轴42进行转动,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第二固定座41和转盘39之间形成的夹角为三十六度,第一齿轮43的齿数为第二齿轮44齿数的十倍,此时第二转动轴42转动三十六度,第二转动轴42转动带动第一齿轮43转动三十六度,即转动十分之一圈,进而带动第二齿轮44转动一整圈,第二齿轮44转动通过第二转轴31带动条形磁铁32转动一整圈,在条形磁铁32和单磁极35的作用下,带动单磁极35上固定的挡板34进行移动,进而对条形盲孔11进行遮挡,使得车辆前轮通过按压板7时,撞击板9不能通过条形盲孔11向上移动,不会对车辆顺行时产生影响,当后车辆通过第二转动杆40时与上步骤类似,使得条形盲孔11处于打开状态。
实施力3相对实施力2优点在于:整体的成本较低,在相同意外情况下发生故障的概率更低,使用寿命更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