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葫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电动葫芦。
背景技术
电动葫芦是一种特种起重设备,安装在天车、龙门吊之上,电动葫芦具有体积小,自重轻,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用于工矿企业,仓储,码头等场所,但是传统的电动葫芦为了便于将重物挂在吊钩上使吊钩可旋转,可旋转的吊钩在提升重物或下降时会进行左右轻微旋转,从而会使重物进行左右晃动,当晃动过大时会使重物从吊钩上掉落砸到其他设备或人造成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在使提升或下降时避免重物因晃动过大而掉落的电动葫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葫芦,包括吊钩壳体、设置在吊钩壳体内并开口向下的吊钩空间、设置在吊钩空间内的挂钩组件、设置在伸缩组件上的脱钩组件;所述挂钩组件包括设置在吊钩空间后端壁的第一梯形槽、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梯形槽内的第一梯形块、固定设置在第一梯形块前端的第一齿条、固定设置在第一齿条右端的棘齿条、分别设置在吊钩空间前后端壁之间的两个第一传动孔、转动设置在两个第一传动孔之间的第一传动轴。
有益效果:该设备结构简单,能够在提起重物时避免重物左右摇晃过大而掉落,通过挂钩组件能够便于将第一配合板和第二配合板将重物提起,通过脱钩组件能够便于重物从第一配合板和第二配合板脱离。
所述挂钩组件还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一传动轴外表面的第一齿轮、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传动孔右侧的两个第二传动孔、转动设置在两个第二传动孔之间的第二传动轴、固定设置在第二传动轴外表面的第二齿轮、设置在两个第二传动孔右侧的两个第三传动孔、转动设置在第三传动孔内的第三传动轴、固定设置在第三传动轴外表面的第三齿轮。
所述挂钩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吊钩空间左端壁的第一梯形行程槽、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梯形行程槽内的第一梯形行程块、固定设置在第一梯形行程块表面上的第二齿条、固定设置在第二齿条后端面的固定齿条、固定设置在第二齿条下端的第一配合板。
所述挂钩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梯形行程槽底部的第一伸缩槽、设置在第一伸缩槽内的第一伸缩块、固定设置在第一伸缩块与第一伸缩槽底部的第一弹簧、设置在吊钩空间右端壁的第二梯形行程槽、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第二梯形行程槽内的第二梯形行程块、固定设置在第二梯形行程块表面上的第三齿条、固定设置在第三齿条下端的第二配合板。
所述挂钩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二配合板后端面并与第一配合板相配合的卡槽、设置在第二梯形行程槽底部的第二伸缩槽、设置在第二伸缩槽内的第二伸缩块、固定设置在第二伸缩块与第二伸缩槽底部的第二弹簧、设置在第二梯形行程槽前端壁的开槽、设置在开槽内的抵块、分别固定设置在开槽前端壁与抵块之间的两个第三弹簧。
所述挂钩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开槽前端壁并前后贯通的两个螺纹孔、设置在两个螺纹孔内的两螺栓、固定设置在第一传动轴前端的旋转把手、固定设置在第一齿轮与吊钩空间后端壁之间的第一扭簧、固定设置在第二齿轮与吊钩空间后端壁之间的第二扭簧。
所述脱钩组件包括设置在吊钩壳体后端面左右侧的两收缩件、固定连接在左侧的收缩件与第二梯形行程块之间的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在右侧的收缩件与第一梯形行程块之间的第二连接板、固定设置左侧收缩件上的推板、固定设置在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后端的两旋转棘轮。
左侧的收缩件包括固定设置在吊钩壳体后端面的机壳、设置在机壳内的机壳空间、设置在机壳空间左右端壁的移动槽、设置在机壳空间内的移动块、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移动槽内并与移动块相连接的限位块。
左侧的收缩件还包括固定设置在移动块后端面内的限位槽、固定设置在限位槽端壁上的多个限位壳体、设置在限位壳体内的限位空间、可移动地设置在限位空间内的伸缩斜块、固定设置在限位空间底部与伸缩斜块之间的第四弹簧、设置在机壳空间左端壁的配合槽、固定设置在移动块左端面并位于配合槽内的第一配合斜块。
左侧的收缩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配合斜块左侧的第二配合斜块、固定设置在第二配合斜块左端的直板,所述推板固定连接在第一配合斜块的前端面,所述吊钩空间的后端壁设置有一前后贯通并与推板相配合的矩形槽。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该设备结构简单,能够在提起重物时避免重物左右摇晃过大而掉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一;
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图二;
图4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5为图2中的A-A处剖视立体图;
图6为图5中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4中的C-C处斜视图;
图8为图7中的D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3中的E-E处剖视立体图;
图10为图9中的F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3中的E-E处剖视图;
图12为图11中的G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11中的H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图2中的I-I处剖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14所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电动葫芦1,包括吊钩壳体2、设置在吊钩壳体2内并开口向下的吊钩空间、设置在吊钩空间内的挂钩组件、设置在伸缩组件上的脱钩组件;所述挂钩组件包括设置在吊钩空间后端壁的第一梯形槽、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梯形槽内的第一梯形块、固定设置在第一梯形块前端的第一齿条3、固定设置在第一齿条3右端的棘齿条4、分别设置在吊钩空间前后端壁之间的两个第一传动孔、转动设置在两个第一传动孔之间的第一传动轴5、固定设置在第一传动轴5外表面的第一齿轮6、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传动孔右侧的两个第二传动孔、转动设置在两个第二传动孔之间的第二传动轴7、固定设置在第二传动轴7外表面的第二齿轮8、设置在两个第二传动孔右侧的两个第三传动孔、转动设置在第三传动孔内的第三传动轴9、固定设置在第三传动轴9外表面的第三齿轮10、设置在吊钩空间左端壁的第一梯形行程槽、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梯形行程槽内的第一梯形行程块499、固定设置在第一梯形行程块499表面上的第二齿条12、固定设置在第二齿条12后端面的固定齿条500、固定设置在第二齿条12下端的第一配合板301、设置在第一梯形行程槽底部的第一伸缩槽、设置在第一伸缩槽内的第一伸缩块13、固定设置在第一伸缩块13与第一伸缩槽底部的第一弹簧14、设置在吊钩空间右端壁的第二梯形行程槽、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第二梯形行程槽内的第二梯形行程块、固定设置在第二梯形行程块表面上的第三齿条17、固定设置在第三齿条17下端的第二配合板302、设置在第二配合板302后端面并与第一配合板301相配合的卡槽、设置在第二梯形行程槽底部的第二伸缩槽、设置在第二伸缩槽内的第二伸缩块、固定设置在第二伸缩块与第二伸缩槽底部的第二弹簧、设置在第二梯形行程槽前端壁的开槽、设置在开槽内的抵块21、分别固定设置在开槽前端壁与抵块21之间的两个第三弹簧22、分别设置在开槽前端壁并前后贯通的两个螺纹孔、设置在两个螺纹孔内的两螺栓23、固定设置在第一传动轴5前端的旋转把手100、固定设置在第一齿轮6与吊钩空间后端壁之间的第一扭簧101、固定设置在第二齿轮8与吊钩空间后端壁之间的第二扭簧102;用手将旋转把手100进行逆时针旋转,旋转把手100带动第一齿轮6旋转,第一齿轮6带动第三齿条向下移动,第三齿条带动第二配合板向下移动,第一齿轮带动第一齿条向右移动,当第一齿条与二齿轮分开时,收紧的第二扭簧顺时针带动第二齿轮旋转,第二齿轮带动第三齿轮旋转,第三齿轮带动第二齿条向下移动,第二齿条带动第一配合板向下移动插入卡槽内;通过将第一配合板插入第二配合板的卡槽内,从而能够当将重物钩起时,第一配合板和第二配合板均会相互承担重力,从而避免当第一配合板或第二配合板某一个受力过大而使其中一个出现弯折,从而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通过第一伸缩块和第二伸缩块的设置能够在通过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将重物吊起时将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的进行限位,防止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在重物提升或下落时产生上下滑移而使重物产生摇晃,从而避免重物摇晃的过程中从设备上掉落或者碰撞到人或其他设备而造成安全事故;当在重物向上提起或向下移动时,重物向前倾会导致第三齿条克服弹簧的阻力向前推动抵块,通过螺栓的设置能够在将钩前的物体提起前将螺栓拧紧抵住抵块,从而避免第三齿条前后滑移导致重物无法被第一配合板和第二配合板支撑住而从设备上掉落,从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和重物的损坏,从而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通过第一梯形行程块和第二梯形行程块的设置能够能够通过第一梯形行程槽和第二梯形行程槽对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进行限位,从而能够依靠行程槽和行程块的配合给予重物支撑力,从而无需利用齿轮和齿条进行限位,从而避免了在提重物时因为齿轮和齿条之间存在间隙而使重物晃动,通过行程槽和行程块来进行重物重力的承受能够避免因为齿轮和齿条间的间隙使齿轮和齿条在重物提起和放下时碰撞损坏;通过将棘齿条的每个棘齿之间都留有一个棘齿的间距,从而能够第二齿轮与棘齿条啮合时,每经过一个棘齿使第二齿轮逆时针旋转一个棘齿的距离时,就会在处于棘齿条的间距处利用第二扭簧复位,从而能够使第二齿轮完全与棘齿条分开时第二配合板才会在收紧的第二扭簧顺时针作用下向下移动,从而能够避免第二配合板还未完全到达吊钩壳体下方的时第一配合板就向下移动而无法使第一配合板进入第二配合板的卡槽内。
所述脱钩组件包括设置在吊钩壳体2后端面左右侧的两收缩件、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推板30、两旋转棘轮105;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在左侧的收缩件与第二梯形行程块16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在右侧的收缩件与第一梯形行程块11之间,所述推板30固定设置左侧收缩件上,所述两旋转棘轮105固定设置在第一传动轴5和第二传动轴7后端。
左侧的收缩件包括固定设置在吊钩壳体2后端面的机壳24、机壳空间、移动槽、移动块25、限位块、限位槽、多个限位壳体26、限位空间、伸缩斜块27、第四弹簧、配合槽、第一配合斜块29、第二配合斜块31、直板32,所述机壳空间设置在机壳24内,所述移动槽设置在机壳空间左右端壁,所述移动块25设置在机壳空间内,所述限位块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移动槽内并与移动块25相连接,所述限位槽固定设置在移动块25后端面内,所述多个限位壳体26固定设置在限位槽端壁上,所述限位空间设置在限位壳体26内,所述伸缩斜块27可移动地设置在限位空间内,所述第四弹簧固定设置在限位空间底部与伸缩斜块27之间,所述配合槽设置在机壳空间左端壁,所述第一配合斜块29固定设置在移动块25左端面并位于配合槽内,所述第二配合斜块31设置在第一配合斜块29左侧,所述直板32固定设置在第二配合斜块31左端,所述推板30固定连接在第一配合斜块29的前端面,所述吊钩空间的后端壁设置有一前后贯通并与推板30相配合的矩形槽,所述第一行程梯形槽设置有一与第一连接板130相配合的第一滑移槽,所述第一连接板130固定连接在直板32与第一伸缩块13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板104固定连接在直板与第二伸缩块19之间,所述左侧的收缩件和右侧的收缩件为对称设置;当需要把吊钩从重物上解开时,用手按压两移动块,移动块带动限位壳体向下移动,从而使第一棘轮和第二棘轮与限位壳体上的伸缩斜块27脱开,同时移动板带动第一配合斜块向前移动,带动推板向前移动将第三齿条向前推动,从而使第一配合板第一配合斜块带动第二配合斜块向两侧移动,第一梯形行程块和第二梯形行程块进入第一梯形行程槽和第二梯形行程槽内,同时第一配合斜块带动推板向前移动带动第一齿条向前移动,从而能够让第二配合板向前移动与第一配合板松开,从而能够让逆时针收紧的第一扭簧复位,从而让第三齿条向上复位,第三齿条带动第一齿轮旋转,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条向右移动,当第一齿条移动至与与第二齿轮啮合时,第二齿轮带动第三齿轮旋转,第三齿轮带动第二齿条向上移动,从而能够让第一配合板和第二配合板分开并将重物从设备上取出;通过多个限位壳体的设置能够使第一棘轮和第二棘轮在提升重物时限制它们的旋转从而限制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旋转,也能够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给予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一个抵力,从而使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在提升重物时更不易松动,从而使设备运行更稳定;通过推板的设置能够让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向上移动时使第一配合板和第二配合板松开,从而能够避免第一配合板和第二配合板卡住使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无法向上移动复位,从而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
所述当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均位于吊钩空间内时,第一扭簧为松开状态,第二扭簧为顺时针收紧状态。
所述第一扭簧的扭力大于第二扭簧的扭力。
所述第一齿条位于第一齿轮的外表面后侧,所述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位于第一齿轮的外表面前侧,从而能够避免三个齿条在移动中相互干涉。
当需要将重物从设备上取下时需要将螺栓向前拧松到第一配合板完全移出第二配合板上的卡槽。
所述其余部件与现有电动葫芦的结构相同。
工作原理:用手将旋转把手进行逆时针旋转,旋转把手带动第一齿轮旋转,第一齿轮带动第三齿条向下移动,第三齿条带动第二配合板向下移动,第一齿轮带动第一齿条向右移动,当第一齿条与二齿轮分开时,收紧的第二扭簧顺时针带动第二齿轮旋转,第二齿轮带动第三齿轮旋转,第三齿轮带动第二齿条向下移动,第二齿条带动第一配合板向下移动插入卡槽内,当需要把吊钩从重物上解开时,用手按压两移动块,移动块带动限位壳体向下移动,从而使第一棘轮和第二棘轮与限位壳体上的伸缩斜块脱开,同时移动板带动第一配合斜块向前移动,带动推板向前移动将第三齿条向前推动,从而使第一配合板第一配合斜块带动第二配合斜块向两侧移动,第一梯形行程块和第二梯形行程块进入第一梯形行程槽和第二梯形行程槽内,同时第一配合斜块带动推板向前移动带动第一齿条向前移动,从而能够让第二配合板向前移动与第一配合板松开,从而能够让逆时针收紧的第一扭簧复位,从而让第三齿条向上复位,第三齿条带动第一齿轮旋转,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条向右移动,当第一齿条移动至与与第二齿轮啮合时,第二齿轮带动第三齿轮旋转,第三齿轮带动第二齿条向上移动,从而能够让第一配合板和第二配合板分开并将重物从设备上取出。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