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房建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房建施工用携带式临时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浇适用于建筑工业化,需要模具固定,就是通过在现场组装模板,然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现浇模板在使用时需要用到支撑装置。
现有现浇模板支撑装置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且不能根据模板的角度而改变支撑角度,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房建施工用携带式临时支撑装置,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房建施工用携带式临时支撑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指出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房建施工用携带式临时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方焊接有下支撑杆,且下支撑杆上方螺纹连接有限位块,且限位块表面焊接有第一把手所述限位块上方套接有上支撑杆,所述上支撑杆顶端开口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活动连接有受力板,所述受力板下方固定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贯穿于上支撑杆内,且活动杆下表面开口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下方活动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内部贯穿设有固定棒,所述第一齿轮下方齿合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下方焊接有插杆,所述插杆下方设有套杆,所述插杆和套杆表面均设有固定块,所述套杆顶端开口设有插口,所述套杆底部固定设有连动杆,所述套杆与连动杆通过齿轮连接,所述连动杆一端焊接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一侧转动设有第二把手。
优选的,所述连接槽底部为弧面,且受力板与上支撑杆通过螺杆形成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活动杆为半圆弧形,且活动杆底部与第一齿轮齿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活动槽横截面为梯形。
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右侧为锥形,且右侧与第二齿轮齿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齿轮底部为锥形
优选的,所述插杆为方形杆,所述插口为方形口,且插杆与插口插接为一体。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活动杆、活动槽、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插杆、套杆、连动杆、转动块和第二把手,根据现浇模板的角度,转动第二把手,连动杆带动套杆以及套杆上方的插杆转动,插杆上方的第二齿轮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活动杆转动,从而使转动杆顶端的受力板角度改变,通过设置上支撑杆、下支撑杆、限位块和第一把手,根据现浇模板的高度,转动第一把手,使限位块转动,则可以对上支撑杆位于下支撑杆上的位置进行限定,从而使受力板紧贴于现浇模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下支撑杆;3-限位块;4-上支撑杆;5-连接槽;6-受力板;7-活动杆;8-活动槽;9-第一齿轮;10-固定棒;11-第二齿轮;12-插杆;13-固定块;14-套杆;15-插口;16-连动杆;17-转动块;18-第二把手;19-第一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房建施工用携带式临时支撑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方焊接有下支撑杆2,且下支撑杆2上方螺纹连接有限位块3,且限位块3表面焊接有第一把手19限位块3上方套接有上支撑杆4,上支撑杆4顶端开口设有连接槽5,连接槽5内活动连接有受力板6,受力板6下方固定连接有活动杆7,活动杆7贯穿于上支撑杆4内,且活动杆7下表面开口设有活动槽8,活动槽8下方活动连接有第一齿轮9,第一齿轮9内部贯穿设有固定棒10,第一齿轮9下方齿合有第二齿轮11,第二齿轮11下方焊接有插杆12,插杆12下方设有套杆14,插杆12和套杆14表面均设有固定块13,套杆14顶端开口设有插口15,套杆14底部固定设有连动杆16,套杆14与连动杆16通过齿轮连接,连动杆16一端焊接有转动块17,转动块17一侧转动设有第二把手18。
其中,连接槽5底部为弧面,且受力板6与上支撑杆4通过螺杆形成转动连接,受力板6转动时,底部始终与上支撑杆4顶部弧面接触,避免损坏受力板6和上支撑板4的连接部。
其中,活动杆7为半圆弧形,且活动杆7底部与第一齿轮9齿合连接,可通过第一齿轮9对活动杆7进行推动和固定,从而改变受力板6的角度。
其中,活动槽8横截面为梯形,减少活动槽8内壁与第一齿轮9的接触面,进而减小摩擦,同时减少第一齿轮9脱离活动槽8的概率。
其中,第一齿轮9右侧为锥形,且右侧与第二齿轮11齿合连接,可与垂直的第二齿轮11形成传动连接,使第二齿轮11带动第一齿轮9转动。
其中,第二齿轮11底部为锥形,减少第二齿轮11底部与固定块13的接触面,从而减小摩擦。
其中,插杆12为方形杆,插口15为方形口,且插杆12与插口15插接为一体,当上支撑杆4向上移动时,可保证插杆12始终插接于插口15内,不影响插杆12和套杆14的传动关系。
工作原理,首先,根据现浇模板的倾斜角度,摇动第二把手18,转动块17以及与转动块17焊接的连动杆16转动,连动杆16带动套杆14转动,套杆14带动插杆12转动,插杆12顶端的第二齿轮11带动第一齿轮9转动,第一齿轮9带动活动杆7转动,活动杆7推动受力板6转动,从而使受力板6顶面贴合现浇模板,以便受力板受力均匀,然后,根据现浇模板的高度,将上支撑杆4移至合适高度,接着将第一把手19绕着下支撑杆2转动,使限位块3顶面与上支撑杆4底部贴合,从而对上支撑杆4进行固定。